調查評論

【匯流民調】選情分析/基隆謝國樑聲量高?蔡適應有作為 藍營都讚聲

  •  2022-08-04
  •  
  •  臺灣調查網編輯部

【匯流民調2022縣市長系列3-3】選情分析/基隆謝國樑聲量高?蔡適應有作為 藍營都讚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專題報導

2022九合一選舉如火如荼進行,針對基隆市長選舉,形成「四腳督」戰局,由民進黨立委、基隆市長參選人蔡適應以及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謝國樑、時代力量基隆市議員、市長參選人陳薇仲、無黨籍基隆市長參選人黃希賢四人角逐,距離投票日僅剩下四個多月,根據《匯流新聞網》民調顯示,四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為謝國樑,其次蔡適應,再來是黃希賢,最後為陳薇仲。而基隆為民進黨執政,謝的知名度卻高於蔡,關鍵因素在於何處?地方認為選情尚未進入白熱化階段,基隆非六都,通常最後一個月才會出現關鍵時刻。

市議員張顥瀚表示,基隆選舉尚未進入白熱化階段,再加上人口因素,非常多民眾都在外地工作以及求學,以至於選舉熱度還沒出現,相信全台灣都有相同情形,再加上媒體曝光的部分,只會著重在於六都上,因此報導參選人的事件相對就少,然而競選活動、大型造勢也沒有達到高峰,民眾對於參選人認知,也就沒那麼高。

張顥瀚認為,目前參選人政見並未全部提出,在基隆願景擘畫也未亮相,相信蔡適應正在籌備政策牛肉,慢慢公布讓基隆市民了解。而蔡適應長期在地方勤跑,其實他之後提出具體的城市發展願景,一定會在民調上大幅提升,地方民眾也知道謝國樑經營基隆財團許久,先前喊出許多政見,民調卻毫無起色,可見謝國樑端出來的政策牛肉,讓地方民眾無感沒辦法接受。

張顥瀚說,從去年謝國樑就開始經營曝光,但現在民調的成果,可能和他想像中的成績有落差。等到事後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好的政策端出來,對於中間選民33.3%,一定會有大幅游動。

論藍綠黃戰力?張顥瀚認為,蔡適應住在安樂區,也擔任過三屆議員,選上立委後角逐市長,蔡的服務從未間斷,反觀謝國樑也擔任幾屆立委,中間八年也無參與基隆市政,所以謝國樑對於市政發展的情況,可能會跟現有情形有一段落差,至於時代力量議員陳薇仲以現任議員角色,屬於區域性議員,雖然她有關注基隆較大建設發展議題,但是論及擔任過議員再選上立委,接著競選市長,和議員直接選市長,這兩個層面一定不同,看市政角度也不一樣,所以市民對於這些參選人的觀感,也會有落差與比較。

基隆市長參選人蔡適應。記者潘永鴻攝影。

基隆藍大於綠 謝國樑民調卻毫無亮眼成績?

2022基隆市長選舉,蔡適應30.3%支持度微幅領先謝國樑29.5%,尚未表態33.3%,議員張之豪分析,謝國樑出馬參選,竟然只有29.5%,回到過去謝國樑前兩次選舉的得票,分別是67%與52%,從政治版圖基隆一直是藍大於綠的選民結構,就算在林右昌執政八年,蔡適應也擔任立委兩屆後,兩位的高滿意度與高支持度,來自他們的建設、施政、以及形象清新、專業。張說,所以有些微影響藍綠板塊,但大局不變,結構也不變,這也是為何,在議會選舉中,藍綠比例仍然是壓倒性的藍大於綠。

張之豪說,理當大幅領先的國民黨候選人,卻一直跟蔡適應在誤差範圍內拉扯,謝國樑得到45%的支持率,是遠低於期望值。在其他藍大於綠的選情,比如台北市,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的「看好度」遠高於他的「支持度」,這表示,選民感受得到基本結構的樣貌,只是基於選情的變數,以及候選人特質,所以沒有「票票入匭」。

張之豪認為,黃希賢與陳薇仲加起來的14.8%,多數都是原本藍營的票。就算全部灌回到謝國樑身上,也只有44.3%。這距離謝國樑自己的高摽67%,還有一段距離,也表示,還有許多該入匭的藍營票,還沒回流。「可以歸咎於國民黨近年來的支持低迷,也可能是謝國樑的送錢策略沒有奏效。」

張之豪說,隨著選戰升溫,謝國樑也不是白紙一張的政治素人,謝的選舉政治資歷甚至比林右昌還長,他過去的創下立法院最低出席率的問政經歷與成績,也漸漸被看到。追根究底,謝國樑最大的對手,不是蔡適應,是謝國樑自己,要怎麼讓已經離心的淺藍票,放下質疑,全部歸隊,這是謝國樑致勝的關鍵。

基隆市長選舉參選人知名度調查,雖然有近5成的民眾不知道有誰要參選下一屆基隆市長,而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謝國樑知名度卻高於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議員連恩典認為,知名度高低攸關執政好壞,現階段是綠色執政,所以還是有民眾會期待藍色陣營執政,所以知名度高於蔡適應算是理所當然,但論及蔡適應是否在基層走得很勤?他認為「蔡適應走得很勤勞,他的助理都做得很不錯。」蔡之前做市議員只服務區域上,擔任立委之後就是掌握全基隆市的市政,所以在建設上都有作為,因此有這樣的知名度成績,也是關鍵因素。另外,謝國樑長期在公益領域經營,是否對此次選舉有所加分?國民黨在地人士不認為,他說「你要幫助你女兒這樣的人,你應該是運用你的社會影響力去募款,成立個基金會,怎麼會來選舉。」

綜合分析,雖然謝國樑透過各種模式達到高聲量的目標,但種種作為似乎不受自己人買單,再加上中途參選,對於市政嫻熟不足,行動上有待加強,因此反彈力道增強,出現黨內不看好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