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死因排行新警報! 「3種癌」早期難發現、死亡率年年成長

  •  2023-07-08

台灣人死因排行新警報! 「3種癌」早期難發現、死亡率年年成長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癌症持續蟬聯41年冠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特別提醒,其中有3種癌症長期以來出現排名往前的趨勢,分別為排名第5的前列腺癌(攝護腺癌)、排名第7的胰臟癌及排名第10的卵巢癌,共同點就是早期難發現、死亡率年年默默成長。

202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

沈彥君指出,不論是排名第一的肺癌,還是死亡率有成長趨勢的3種癌症(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雖然背後致病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發展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若無定期健康檢查習慣,當發現時多半已是晚期,已錯失治療先機,這也導致整體死亡率大幅增加。

以攝護腺癌為例,沈彥君說,好發於60到80歲男性,常見致病成因包括荷爾蒙、高脂飲食和家族遺傳等,生長速度比其他癌症來得緩慢,早期發現不易,容易被當作良性攝護腺肥大而輕忽,常見等到轉移至骨骼,引發下背痛,或是無法舒緩莫名長期疼痛才開始就醫檢查。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安排一次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血液檢測,若數值異常上升,應搭配攝護腺磁振造影檢查(MRI)進一步評估攝護腺是否有腫瘤,或至泌尿科就診安排切片檢查。

至於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則是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相關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發生率不高,但因不易察覺,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這時候才可能出現像是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而這些症狀也容易被誤認為腸胃問題,拖延治療時機。

沈彥君說,胰臟位處身體中央,在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若健康檢查只靠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以磁振造影(MRI)進一步檢查,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

沈彥君表示,卵巢癌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的人或不生育的趨勢增多,都有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早期的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如:腹脹、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

沈彥君建議,超過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一年安排定期檢查。目前針對卵巢檢查常見的方法包括:骨盆腔超音波和腫瘤標記CA125檢驗,也可再加上MRI檢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癌症篩檢量「一因素」狂掉近2成 北市:10月底前篩檢就送刮刮樂

今小暑爆熱3天 「這族群」待室內也易熱傷害!送醫人數達去年1.2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