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門鎖、擰毛巾「手就激痛」? 醫警告:小問題竟埋關節變形大警訊!

  •  2023-04-19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日常小動作「痛」出大問題!一名43歲的女性上班族,日前突然出現手部關節僵硬、微痛的狀況,自以爲只是小毛病,自然就會好,並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症狀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竟連開門轉個門鎖、擰毛巾等手都痛,甚至無法正常打字,嚴重影響日常及工作活動,這才驚覺不對勁就醫,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

收治病人的高雄暨屏東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溼科醫師林峻宇表示,檢查發現,該名女子血液中的類風溼因子(RF)高達500多IU/ml,是一般人的數十倍(正常值約為<15IU/ml,各醫療院所標準不同),代表著預後不佳的指標。

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手部,且會逐漸蔓延到全身關節!林峻宇指出,免疫系統主要能保護人體免受外來的細菌、病毒、黴菌等病原體的侵害,而類風溼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異常而攻擊自身細胞,尤其是關節處,進而導致發炎產生。症狀通常從手指、手腕等手部關節開始出現,且多為對稱性的發炎,蔓延至全身關節。

危害在於,若不積極治療,患者可能導致關節腫痛、損壞,甚至變形、活動度受限。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10萬人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3。

林峻宇說,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會佐以抽血、X光、超音波等檢查,抽血可量測患者體內的類風溼因子,指數越高,代表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可能性越高,而針對腫痛部位,也可透過超音波檢測滑膜的增生、骨頭破壞侵蝕等狀況,也能偵測局部血流增加,來辨別該處有無發炎。而為了抑制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藥物控制是治療最重要的一環。

以該名女子為例,林峻宇指出,初期先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數個月,但症狀並未獲得顯著改善,經醫師評估後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病情才大幅改善,關節活動度明顯輕鬆許多,可以正常工作及做家事,類風溼因子數值也逐漸下降恢復正常。

林峻宇強調,臨床治療,第一線會以免疫調節劑或免疫抑制劑來控制體內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以減緩免疫系統對關節部位的攻擊,也會配合患者疼痛情況,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或短期低劑量類固醇來改善發炎,若第一線藥物治療使用3到6個月未見改善,會進一步評估是否使用生物製劑。

林峻宇說,相比傳統藥物治療,生物製劑的作用較為精確,能針對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進行中和,藉此抑制發炎,減少疼痛、腫脹,最重要的是能減輕關節破壞,有助恢復關節功能,且目前生物製劑多元,從口服藥物、皮下注射到靜脈注射都有,醫師會視發炎情況及身體狀況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此外,若女性有備孕計畫,或是孕期間需要持續治療,目前也有懷孕全期都能使用且無需停藥的生物製劑能選擇。

林峻宇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最重要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發現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睡醒時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活動30分鐘以上才能緩解,並出現開門鎖、擰毛巾、騎車轉油門等動作時有困難,症狀持續2至3周,就該尋求風溼免疫科的診斷。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降級、指揮中心退場定了! 薛瑞元:正確認時間「5月差不多」

稱「死人骨頭」後首踏進立法院 薛瑞元再發砲:不怕藍委攻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