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陸配參政權爭議升溫之際,國民黨更須謹慎處理何鷹鷺

  •  2025-11-25

【何啟聖專欄】陸配參政權爭議升溫之際,國民黨更須謹慎處理何鷹鷺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鄧萬華訴願成功的消息,讓全台對「陸配參政權」的討論瞬間升溫。原本因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而遭解職的她,獲訴願會撤銷原處分,使得整起事件從一個行政個案,被推升到「制度與權利」的層次。更具體地說,它成為台灣社會重新檢視陸配身分認定、國籍制度、地方參政權與政治對待的一個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鄧萬華並非個案。內政部透露,全台仍有五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村里長,正等待地方政府完成解職程序。他們和鄧萬華一樣,是在台灣生活多年、在地方基層深耕、獲得鄉親信任的陸配。在這個節骨眼上,民進黨政府的處理方式遭到社會質疑,甚至有人指稱這是「制度性剝奪陸配的參政權」。

然而,偏偏就在這個氛圍最敏感的時刻,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了中常委何鷹鷺事件。這件事若放在平時,本是國民黨考紀會的內部行政問題。然而放在此時此刻,它就不再只是黨紀問題,而是一個與「陸配參政權」高度關聯的政治訊號事件。

何鷹鷺穿著毛澤東 T 恤、發表統一言論,引來黨內討論,這在講求言論自由的民主台灣,本不值得太多驚訝。然而國民黨在處理過程中卻顯得搖擺不定:從考紀會的快速處分,到中常會的受理申訴再暫緩生效,最後又回到考紀會「再議」。這種反覆本身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內部敘事互相牴觸的結果。

國民黨近年面臨一個根本性的矛盾:它同時想要保有三種敘事——向中國大陸示好、向台灣本土靠攏、向深藍象徵致敬。這三套敘事各自有其群眾基礎,但彼此之間邏輯不合、方向相背,使得黨對任何事件都難以做出一致、連貫的處理。何鷹鷺正是被這三股敘事力量同時拉扯的人。

然而更敏感的來了:
在陸配參政權成為全國焦點的此刻,國民黨若在處理何鷹鷺時顯得沒有原則、一味反射式處罰,很容易被社會解讀為——國民黨也在限制具有中國背景者的政治參與。

這對國民黨而言,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標籤。因為國民黨一向自豪自己比其他政黨更理解兩岸文化、更尊重新住民與陸配族群的歷史、也更能包容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如果國民黨在處理內部紀律時反而落入與民進黨同樣的思維模式,那麼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道德高度就會瞬間崩塌。

更遑論,國民黨近年努力建立的「友善新住民」形象,也會因此出現裂痕。

這不是替何鷹鷺辯護,而是提醒國民黨:

你不能在批判民進黨剝奪陸配參政權的同時,用模糊標準處理何鷹鷺。

更何況,在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中,「過度政治化的身分審查」是一件極易引起情緒的事情。政治人物若有不同意見,當然可以受到討論;但倘若處理方式讓人有「針對身分而非針對行為」的感覺,那就會立刻引發族群與身分的敏感反應。

台灣的民主不是靠排除誰而成熟的,而是靠擁抱多元而成長的。

何鷹鷺事件不是一件孤立的黨紀個案,而是整個台灣社會在陸配參政、兩岸認同與政治包容上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面鏡子。

國民黨如果希望在這個議題上與民進黨形成清楚對比,那麼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處理何鷹鷺時展現更高的原則性、更強的法理一致性與更清楚的政治倫理方向。否則,即便何鷹鷺最終受到處分,受傷的會是國民黨自己。

真正決定國民黨形象與未來的,不是考紀會,也不是何鷹鷺,而是國民黨如何面對這個最關鍵的問題:

在陸配參政權成為全國焦點的時刻,國民黨是否能展現比民進黨更大的包容與更高的民主成熟度?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翻攝何鷹鷺抖音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高市的強硬不是保護台灣 是重塑日本國防 台灣不能誤讀

【何啟聖專欄】鞠躬不是句號──鄭麗文的和解之路 需要一個下一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