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高市的強硬不是保護台灣 是重塑日本國防 台灣不能誤讀

  •  2025-11-18

【何啟聖專欄】高市的強硬不是保護台灣 是重塑日本國防 台灣不能誤讀 7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句「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讓整個東北亞的空氣瞬間緊繃起來。她在日本國內因此獲得更高支持,被視為強硬而果決的領導者;但在北京,這句話卻被解讀為日本企圖重新界定自身的軍事角色,擴張自衛隊的行動空間,甚至替未來修憲鋪路。海警船巡航、艦機出動、外交召見,一系列反制動作立即啟動,整個區域像被調高了軍事警戒級別。

然而台灣作為被放在話題中心的位置,本應展現最大的警覺與冷靜。因為國際間每一次關於台灣的政治表述,都不只是一句意見,而是牽動台海、東海、美日同盟與中日關係的複雜連動。遺憾的是,賴清德的回應卻顯得浮面而輕率。他急著表示「尊重日本國內政治」,又補上一句「美國已肯定」,彷彿這是一場「日本政治」的內部討論,而不是牽動台灣未來安全的大事。

真正需要先釐清的是,高市的這番談話並不是為了台灣,而是為了日本自身的國家戰略。日本右翼長期以來的政治目標,就是突破和平憲法框架,讓自衛隊成為「正常軍隊」,提升日本在東北亞的軍事角色。戰後七十多年,日本民眾對軍事化始終抱持戒心,而「台灣有事」剛好成為最能凝聚緊迫感的一張牌。把台海衝突描述成日本的「存亡危機」,可以在國內輕易塑造一致方向,強化修憲與擴軍的正當性。高市講得越激烈,日本右翼的國安主張就越能推進,民意也越願意接受軍事角色的提升。

北京的反應之所以如此劇烈,並不是不滿「日本提到台灣」,而是察覺到這是一個結構性變化:日本正在把台海安全納入其出兵條件,這意味著未來一旦區域局勢升溫,日本將有法律、民意與軍事準備同時到位,能以美日同盟名義更深度介入。對中國而言,這不是「聲援台灣」的問題,而是日本軍事化的急速回潮,因此必然透過外交、海警、軍機艦行動全方位壓力回應。換句話說,高市的這句話,不只是東亞版圖上的一段語錄,而是改變力量分布的一顆石子,丟進水面,漣漪四散。

在這種敏感情勢下,領導人本來應展現的是謹慎與深刻理解,而不是把這樣的風波視為一次「國際友誼加碼」。美國的反應更證明賴清德的判斷並不精確。美國國務院並未肯定高市講法,只重申維持和平、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標準立場。這是熟悉的外交模糊,而不是政治背書。賴清德卻選擇用「美國肯定」來詮釋,這種將國際語言簡化為國內政治的傾向,使台灣在大國權力縫隙中看起來更加輕忽風險。

今日的東北亞,已經不是單一區域,而是一張彼此拉扯的安全網。美國維持主導,日本尋求突破,中國警惕軍事化,韓國在兩強之間保持敏感平衡。這些力的方向彼此擠壓,而台灣恰好就在最脆弱的交會點。任何一句看似友善的宣示,都可能讓台灣在國際格局中被推往前線,而不是被拉向安全。

因此,台灣最不需要的是一位急於表態的領導人。真正的責任,是看懂高市背後的日本國安邏輯,看懂北京激烈回應背後的警戒訊號,也看懂美國的沉默其實意味著「不願被捲入」。台灣不能把自己當成他國政治工程的道具,也不能把別人的修憲敘事當成台灣的保障。越是敏感的時刻,越需要保持距離,而不是主動靠近硝煙。

區域正逐漸加熱,而台灣不是爐火旁的石頭,而是可能被首先推入火中的那一顆。真正的國家利益,是讓風險遠離,而不是用熱情去擁抱不確定的未來。台灣需要在風暴中心保持穩定,而不是被動成為別人戰略中的一組符號。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Lawrence Wong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鞠躬不是句號──鄭麗文的和解之路 需要一個下一步

【何啟聖專欄】別讓辯解取代領導──陷入防衛迴圈的鄭麗文主席請帶領全黨前進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