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永續意識年度測驗:雙十一購物節

  •  2025-11-17

【觀點】永續意識年度測驗:雙十一購物節 3

王麗蓉/永續環境工作者

我的老天鵝!雙十一購物節結束了,社區管理室終於清出一條路。然而拜無風無雨的颱風假之利,各大電商平台與百貨公司應該又開心收穫了天上掉下來意外的一大筆業績!

但站在永續的角度思考,我們必須回頭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場一年一度的「消費儀式」,真的「對人好、對地球好」嗎?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經濟成長」嗎?

雙十一原本只是大學生自嘲「光棍節」的趣味日子,卻在2009年被電商平台轉化為「全球最大購物節」。短短十幾年間,年年刷新交易額、擴張物流規模、加大行銷火力。背後的邏輯只有一個:成長!再成長!

英國生態經濟學家Tim Jackson在《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一書中指出:「當成長變成目的而非手段時,社會就失去了繁榮的真正方向。」我們太習慣用GDP衡量一切,但GDP年年攀升的同時,社會壓力、環境崩壞與心理健康問題卻同步惡化。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經濟學」為我們描繪了清晰圖像:人類應該在「社會基底」(滿足基本需求)與「生態天花板」(不超過地球承載極限)之間,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圈層。而「福祉經濟聯盟」(由紐西蘭、蘇格蘭等國發起)更主張經濟目標不應是GDP最大化,而是「人類福祉」的最大化。

我們需要的不是讓人與地球疲於奔命的「消費經濟」,而是一個讓眾人活得有尊嚴、地球仍能呼吸的「福祉經濟」。

看不見的巨大成本

雙十一期間,上億筆訂單帶來的是爆量的倉儲能耗、配送運輸、退貨逆物流。曾有中國環保組織統計,2022年雙十一產生的快遞包裝垃圾超過50萬噸,實際回收率不到20%。

更令人心疼的是勞動者的過勞。物流司機平均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倉儲人員連續加班,客服面對暴增的諮詢量精神壓力巨大。這些「看不見的人」支撐起光鮮亮麗的交易數字。

對消費者而言,雙十一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操控實驗」。「倒數計時」製造緊迫感、「滿額折扣」誘導湊單、「限時限量」刺激衝動消費。購物節結束後,許多人發現自己買了一堆「當下覺得很划算,事後根本用不到」的東西,空虛感油然而生。

當道德品牌也迷失了

今年雙十一,我看到一個平時強調「有意識消費」、「倫理選擇」的道德選品品牌,也推出了「滿額折扣」、「第二件優惠」、「限時加贈」等典型促銷手法。

我留言提醒:「這樣的做法,與你們平時提倡的價值理念完全不符,好可惜。」

品牌方回應:「我們只是希望用更親近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到道德選品。」

但問題是——「親近」不是靠折扣建立的,而是靠信任的長期累積。 當價值必須靠折扣才能說服人,那它可能就不再是價值,而只是包裝。真正認同永續理念的消費者,願意為價值付出合理價格。而被折扣吸引來的消費者,下次可能會因為更大的折扣離開。

這是一種價值的自我打臉,也是對意識消費者的混淆訊號。

這是一場永續意識的年度測驗

雙十一不只是購物節,它更像是一場集體測驗——測試品牌與消費者的永續意識到底有多真實。

品牌方該問自己:在面對業績壓力時,我們選擇了什麼?堅持了什麼?我們到底是要「銷售更多」,還是要「影響更深」?

消費者該問自己:我今天買的,是「需要」,還是被引導出來的「想要」?我支持的品牌,是「理念一致」,還是「折扣有感」?我的選擇,對人好嗎?對地球好嗎?

地球,是我們永續意識的主考官

雙十一購物節結束了,但真正的考試現在才開始。

讓這場購物節不只是「買買買」的狂歡,而是一次集體覺醒的機會。讓「對人好、對地球好」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在每一次消費決策中,真實的行動答案。

考試剛結束,你,及格了嗎?

地球這位最嚴格也最公正的主考官,正在批改我們的考卷。而祂的評分標準很簡單:這個選擇,對人好嗎?對地球好嗎?

明年的雙十一,讓我們一起考好一點,好嗎?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上)

【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