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季麟連的沉默,是軍魂在時代中的沉淪

  •  2025-11-10

【何啟聖專欄】季麟連的沉默,是軍魂在時代中的沉淪 7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本週六馬場町的秋祭,鄭麗文向「白色恐怖受難者」行九十度大禮,現場播放《安息歌》,氛圍如國殤日般肅穆,邏輯上卻是荒腔走板。這首本屬於殉國者的樂章,竟被用來送別企圖摧毀中華民國的地下組織。

然而全場最刺目的矛盾,不是鄭麗文的政治錯亂,而是站在她背後、沉默如石的那個人——國民黨副主席、黃埔出身、曾統領黨內軍系的季麟連。

鄭麗文的錯雖然荒腔走板,但至少符合她一貫錯亂的政治邏輯,那種在民進黨時期,所紮根的錯誤史觀。

季麟連的沉默,卻象徵軍人本分、軍系價值與國安底線的全面崩壞。

一、季麟連最清楚白色恐怖的真相,卻選擇沉默

季麟連是黃埔出身,是在國共內戰後留在中華民國體制內的將領。

他比任何政客都清楚:

白色恐怖不是二二八。

白色恐怖也不是「民主受難史」。

白恐之中確有冤案,但更龐大的一塊,是國共內戰延伸到台灣的「隱蔽戰線」:

• 中共台灣省工委
• 二七部隊
• 地下交通線、人頭港
• 軍中滲透網
• 校園地下黨
• 情報滲透、暗殺、武裝暴動部署

這些人不是「不同政見者」,而是受命於中共、實質進行顛覆中華民國的敵後組織。

季麟連或許曾親手逮捕、審訊、看過機密檔案,至少他比鄭麗文更清楚當年中共在台灣的滲透模式:

• 收買公務員
• 滲透軍中
• 蒐集海防弱點
• 發展武裝暴動
• 暗殺軍官
• 送交機密到廈門

他更清楚:

這些不是抽象的政治理念,而是以軍人生命換來的國安警訊。

然而今天,他卻眼睜睜看著黨主席向敵方地下組織鞠躬,卻選擇沉默。

二、鄭麗文不懂軍事可以理解,但季麟連不能裝不知道:吳石不是受難者,是叛變者

鄭麗文向吳石致意,或許出於無知。

但季麟連完全不能。

吳石洩漏的是足以造成軍隊覆滅的核心軍事機密。

包括:

• 國軍兵力部署
• 海防弱點
• 戰備計畫
• 指揮體系代號
• 撤退路線
• 補給線位置

這類情報被敵軍掌握,後果不是「價值差異」,而是:

• 部隊遭埋伏
• 港口失守
• 情報官遭清除
• 戰線被切斷
• 成百上千軍民傷亡

在軍事倫理中,這不是受難,而是叛變。

鄭麗文不知道可以理解,但季麟連不能。

他長年在軍中,看過無數因情報外洩而殉職的官兵名冊,他知道那些死亡不是戲劇,是血。

如今黨主席向叛變者鞠躬,而且是深深彎腰的90度。而代表軍人、代表軍系價值的季麟連——沉默。

這不是中立,而是背叛。

三、安倍晉三事件:季麟連的沉默不是偶發,而是慣性

這種沉默不是第一次。

真正的可怕,是它已經成為季麟連的「習慣」。

2022 年安倍晉三遭暗殺、朱立倫下令全黨降半旗時,季麟連不是一般黨職,而是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主委。

黃復興主委是什麼?

是「國民黨軍系的最高負責人」。

而安倍是誰?

• 日本右翼代表
• 多次否認南京大屠殺
• 向靖國神社獻花
• 軍國主義象徵
• 侵華歷史美化的主導者之一

對任何有軍人血性的中華兒女而言,靖國神社不是外交象徵,而是民族屠殺記憶的圖騰。

在那一刻,最該出聲提醒朱立倫「務實與底線不能混為一談」的人,就是季麟連。

但他一句話都沒說。

今天,他又在鄭麗文向中共地下組織90度鞠躬時選擇沉默。

這不是偶然,而是模式:

遇到權勢,他沉默;遇到原則,他退縮。

四、季麟連不是軍系領袖,只是逢迎權力的政客

季麟連最愛批國民黨「內鬥內行」,但從他口出「四號死了了」、從他為特定候選人四處奔走、操弄軍系票源、剝奪自主意願,從他分化黃埔、見風轉舵的行為來看——誰才是最擅長內鬥的人?

朱立倫裁撤黃復興,他沉默。

黨中央向安倍降半旗,他沉默。

今天鄭麗文向中共地下組織行大禮,他仍沉默。

他不是軍系的代表,他是軍系的恥辱。

五、最悲哀的是:你讓真正的反共英烈再次沉默在荒塚裡

那些深入大陸、被刑求、被處決、被埋在無名荒土的國軍隱蔽戰線人員,那些因地下黨破壞而喪生的軍人、特工、警察、家屬——從未被追悼、未被雕像紀念、未被完整記錄。

而你季麟連,本來是最該替他們說話的人。

然而你:

• 不為他們出聲
• 不為他們辯護
• 不為他們堅持歷史
• 不為他們反擊錯誤敘事

你眼睜睜看著黨主席錯認敵我,卻選擇沉默。

你背叛的不是鄭麗文,而是你自己曾經效忠的中華民國,背叛那些在荒塚中沉默的英靈。

結語:季麟連,你到底在沉默什麼?

你曾穿軍服、立誓、效忠、戰備、受訓,你知道什麼是敵我邊界,你知道什麼是軍魂底線。

但你一次又一次選擇沉默。

你不是不知道,你是不敢講。

你今天的沉默,不是無聲,那是一種背叛的聲音——背叛中華民國的歷史、背叛反共英烈的忠誠、背叛你自己曾經誓死捍衛的價值。

季麟連,你若還記得你從哪裡來,你就該回答:

你,到底在沉默什麼?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花放在吳石碑前 香氣飄向對岸——鄭麗文現身秋祭的思考

【何啟聖專欄】待遇不是口號:從提前退伍潮看志願役的信任赤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