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花放在吳石碑前 香氣飄向對岸——鄭麗文現身秋祭的思考

  •  2025-11-08

CNEWS195251108a01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馬場町的風總帶著記憶的迴聲。尤其在白色恐怖秋祭前夕,花束、名單、悼念與儀式像被重新擦亮。吳石的名字再次被置於聚光燈下,被以「受難者」之名反覆呈現。

但在台灣另一處無名的荒地,國民黨政府派往大陸的敵後特工依舊無碑、無名、無人替他們唸一段歷史。水牢裡失溫的人、刑場上倒下的人、死在荒野的影子,沒有上映、沒有紀念、沒有銘刻。

這是台灣記憶中最顯眼的斷層。

吳石的故事被敘事工程重新打磨,而檔案中的他卻顯得冰冷。
他在國防部任要職時,將國軍的海岸防線、指揮體系、補給線、弱點分布、代號名冊一項項交付中共情報系統。這類情報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戰場風險:哪裡能突襲、哪裡可切補給、哪裡需避實擊虛——每一項都可能牽動生死。

學界雖尚無法從現存檔案中精算出精確傷亡,但情報戰專家早已指出:此級別洩密必然帶來實質危害。那是戰史的基本常識,而非戲劇情節。

然而,同時代,另一群人卻被歷史徹底遺忘。
國民黨派往大陸的潛伏者數以萬計,殉職數千,其中不少遭受刑求、虐殺、埋入荒塚。這些人為國家與政黨付出一切,但不僅沒有紀念,連補償都靠多年訴訟才得以被看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選擇在馬場町率先表態,意義自然不同於一般政客的禮貌性出席。這不只是象徵的錯置,更像是一場深層政治訊號的投射。

更關鍵的是:鄭麗文怎麼可能看不懂民進黨的敘事工程?
出身民進黨的她,最熟悉民進黨如何將白色恐怖敘事塑造成「單向受難史」——
把共諜洗成受難者,把情報危害淡化成程序瑕疵,把蔣中正歷史位置重新下修。這是一套系統化、長期運作的政治工程,而非自發性的文化流動。

她最懂這套邏輯,卻仍走入這個場景。

真正需要追問的不是她是否迷惘,而是:
她究竟想靠近哪一種未來?

在兩岸政治板塊逐漸位移的背景下,馬場町不只是追思空間,也是一個「政治姿態的櫥窗」。在這裡亮相,不只是向民進黨示意,更可能向海峽對岸遞出一封不言自明的訊函——
自己能超越藍綠框架、能在對岸眼中成為「可理解」與「可使用」的政治符號。

這一步,不像錯判,更像押注。
押注在未來可能的政治主導者、可能的兩岸重力場,押注在自己在下一個政治風向中能取得的位置。

然而,政治的靠近可以是計算,歷史的靠近卻必須是誠實。

國民黨至今未為自己的特工立碑、未整理名冊、未兌現補償,甚至連一年一度的追思也欠著。在這些空白仍未填補前,黨主席卻率先向吳石獻花,無論政治訊號如何解讀,都無可避免地割裂了自己的歷史。

在國民黨願意重新面對自己的陰影之前,任何獻給吳石的花,都會在荒塚深處的寂靜裡,留下另一道新的傷口。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待遇不是口號:從提前退伍潮看志願役的信任赤字

【何啟聖專欄】《沉默的榮耀》照出民進黨的歷史錯亂:歌頌與對抗同一個對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