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距離九合一選戰尚有一段時間,不過,熱身賽早已悄開局,許多民進黨新秀私下步步耕耘,為自己的佈局開始跑遍大街小巷,經營人脈與人氣,祈盼在初選贏得好成績,台北、新北2地區此次新秀多,再加上老將戰力強,預期民進黨議員初選會有一番激戰。
以都會區台北松山、信義區有前台北市議員呂瀅瀅,睽違20年再度投入議員選戰,她已合體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在吳興街成立聯合服務處;她也表示:「很遺憾我們一個很優秀的議員家蓓的離開,松山、信義少了一席,我認為我準備好,在這20年來所有我累積的經驗跟能量,松山、信義如果需要一個即戰力的議員,我願意承接,繼續延續許家蓓的服務。」昔日政壇漂亮寶貝復出參選,20年磨一劍,她誓言繼續深耕地方,要將過去累積的從政經驗,好好服務選民。
松信區還有一塊寫著「世代交棒、城市創新」的聯合看板,民進黨立委黃捷與湧言會市議員參選人郭凡聯手,不僅是選舉策略的展現,更是青年政治力量逐步壯大的縮影,一場以「新世代治理觀點」為核心的城市革新,正於傳統政治結構中發酵。

在政治素人崛起的年代,郭凡的出現或許並不讓人意外,他選擇以「在地青年」身分投入市議員選戰,並強調要為城市治理注入創意與國際視野。他說,「松山、信義是台北的核心地帶,發展已趨成熟,但也因此更需要新觀點。」
郭凡以留學澳洲經驗,看見城市規劃與治理的不同可能性,「青年不只是選民,也應該成為公共決策的主體。」這股「青年治市」的理念,正在改變選舉語言,從過去的「建設優先」、「經濟發展」,轉向「前瞻規劃」、「永續城市」等新世代關鍵字,顯示出年輕選民與候選人對城市未來有了不同想像。
在新人點將之中,最受外界矚目的即是揭弊女神、媒體人馬郁雯,她被點名投入中正萬華區的議員選舉,亮眼外型與多起揭弊成名作,她至今尚未表態,就已讓政壇討論一年有餘,各區新人都私下打探馬郁雯將為台北哪個選區投下震撼彈。據地方人士表示,馬郁雯已開始勤跑基層,有別於電視框裡的犀利揭弊形象,溫暖請託的身段,頗受長輩喜愛。

另外,台北大安、文山區較特別,出現新秀人選參選爆炸的局面,英系陳聖文2016年起投入政治活動,2022年贏得民進黨台北市第6選區議員初選,代表參與202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及縣市議員選舉,最終以8774票落選。
前台北議員趙怡翔接任國安會副秘書長,湧言會這席讓辦公室執行長劉品妡接棒。劉品妡現在也已經全力開始跑大安、文山行程,只不過想爭取出線,可不容易,因為這一區,新人輩出。偏正國會的執業律師詹晉鑒2014至2022曾擔任文山區萬興里里長,於2022參選議員落選。他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同時為《讀報》專欄作家,民主進步黨第18屆中央評議委員,也可能再次參選。
據了解,陳聖文深知對手來勢洶洶,近期刻意加強網路操作,希望透過空戰議題製造聲量。不過地方人士分析,這樣的策略若未妥善拿捏,容易導致聲量變「負面話題」,反而拖累選情。相較之下,劉品妡則採取穩健策略,選戰初期「靜觀其變」,未大打空戰,而是以勤跑市場、拜訪里長等基層行動為主軸。
另外,曾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議員的高揚凱去年退出藍營、加入民進黨,低調投入「文山退葆」罷免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的行列,在深藍選區由藍轉綠的作為成為媒體焦點。據了解,高已加入派系綠色友誼連線,將繼續爭取提名參選市議員。傳出近期他在大安、文山區敲敲進行電話民調,藉此評估選戰。
台北市內湖、南港區也有亮點,傳出前立委高嘉瑜除了有意爭取民進黨提名參選基隆市長,地方近日也傳出她也不排除以議員選舉為戰場。地方人士指出,若高嘉瑜採「立委李彥秀模式」,先選議員再伺機重返立委選舉,她的高知名度與聲量,幾乎是篤定能高票當選。不過,高嘉瑜若強勢回歸,恐為民進黨帶來內部風暴,因為過高的得票數可能導致同黨議員落選,間接讓其他政黨候選人漁翁得利。
此外,立委王世堅進入立法院之後,台北中山、大同區懸缺綠營1席,曾任民進黨台北市黨部執行長朱政騏,篇綠色友誼的他近期有遊走基層,過去16年深耕公共議題、投身社會運動,是綠營內少數兼具學術視野與基層經驗的人才。
朱政騏早在2010年就曾參與民進黨市議員初選,2013年以黨部執行長身分具名揭發國防部長楊念祖論文抄襲事件,讓楊僅上任6天便請辭下台。如今朱重返選戰舞台,被視為民進黨在中山大同區的「潛力股」,更有機會成為綠營在此區的核心戰將。
對於這股青年參政浪潮,台北市議員陳慈慧觀察指出,這次地方選舉最大的特色,不只是年輕面孔變多,更關鍵所帶來的議題與思維,與過去傳統選戰有明顯差異。「新一代的候選人,不再滿足於修路、鋪人行道、蓋停車場這種『基礎型政績』,他們談的是城市轉型、數位治理、氣候行動、公共參與,這是城市政治成熟的重要象徵。」
「這對資深議員來說也是一種提醒,我們也必須持續進步,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陳慈慧坦言,青年參政並非沒有挑戰,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取得平衡、如何面對體制與資源分配的限制,都是新世代候選人必須學習的功課。不過她正向表示,民主本來就需要不同世代的碰撞,讓新舊力量互相拉扯,才能推動政治前進。
陳慈慧強調,城市治理是一場接力賽,新世代的加入不只是傳承火炬,更可能重新定義賽道本身,「我相信,當年輕世代開始主導公共議程,台北未來的城市樣貌,將會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多元、更加前瞻。」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攝影、劉品妡粉專、陳聖文粉專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雅琳等女綠委攜手社區足球俱樂部 籲運動部、教育部聯手解決場地瓶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