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社論】從信義房屋3年關41店、財報轉虧、訴訟連敗 再思考是否已偏離房仲產業核心價值

  •  2025-10-18

【匯流社論】從信義房屋3年關41店、財報轉虧、訴訟連敗 再思考是否已偏離房仲產業核心價值 3

CNEWS匯流新聞網/主筆室

信義房屋曾是台灣房仲市場的指標品牌,2022年8月店數達到 497 家高峰;但至2025年7月僅剩456家,三年間總共關了41家店。

根據今年7月信義房屋發表的上半年財報,營收45.05億元,稅後虧損3184萬元,和去年同期相比,由盈轉虧。

從3年關41店到財報虧損,再加上這幾年,信義房屋屢屢以司法訴訟回應外界批評,不但引起各界關心,也引發業界議論。其中在關店數量方面,除了不動產交易因大環境不景氣影響而導致萎縮,恐怕也難以跟動輒興訟的作法撇清關係。

這幾年,信義房屋對《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其多起爭議事件,不斷提起訴訟,但截至目前,匯流新聞網(含員工)已獲12次勝訴,勝率超過九成。這意味著法院普遍認為相關報導並未逾越合理評論與公共利益之範疇。

無獨有偶,信義房屋也因不滿《好房網》報導涉及「詐騙、勾結投機客、黑心」等字眼,提告要求下架新聞;甚至禁止購買「信義房屋」關鍵字廣告。然最新二審出爐,信義房屋求償6百萬及禁投關鍵字皆遭駁回,《好房網》多數報導也被認定在新聞自由範圍內,不需下架。這凸顯法院在名譽權與新聞自由的平衡取捨上,傾向保障社會大眾知的權利。而信義房屋的訴訟策略,是否也可能給人濫訴的印象?

更受矚目的是,信義房屋與其前副總經理房孝如的糾葛。房孝如著有《多少錢才合理》一書,2017年成立「黑心信義還我錢來」臉書粉絲專頁,多次張貼有關不動產交易糾紛的文章,遭信義房屋提告誹謗與侮辱,前後共提起十多件官司,房孝如多數獲判無罪,但最終卻在士林地院民事庭達成和解,這也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大公司透過多重訴訟對個人形成壓力,讓房孝如不得不選擇和解?

無論是媒體監督報導、前高階主管的批評,信義房屋似乎始終處於「被質疑」、「打官司」的迴圈中。法律上,當事人固然有透過訴訟維護名譽與商業利益的權利,但從實務效果觀之,連續敗訴與和解,是否真能助其恢復商譽?

房地產仲介業的核心價值在於「信賴」,法律爭訟本質上是防禦或矯正,絕非建立品牌價值的正途。房仲業承載的是社會最重要的財產交易,市場所期待的,是企業在資訊揭露、消費者保障及誠信服務上的積極作為。唯有重回「信賴資產」的核心,房仲業者才能在市場上長久屹立,而非一昧地在消費者不平而鳴後,再施加司法脅迫,走上與核心價值越遠的路。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央廣遭駭案 工程師等2嫌確定交保

「斬下賴清德的狗頭」館長移送新北檢 15萬交保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