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健康影片氾濫 專家示警「看似專業」其實漏洞百出

  •  2025-10-15

AI生成健康影片氾濫 專家示警「看似專業」其實漏洞百出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近來,許多民眾在YouTube、Facebook等影音平台搜尋健康資訊時,經常被一則則聳動標題吸引點閱,如「這三種蔬菜吃了會毀掉關節」、「冷藏白飯不能微波,會傷身」、「睡前吃八種食物一夜增肌」等,這些影片乍看之下內容權威、說法斬釘截鐵,但仔細檢視後才發現,這些影片多半出自AI自動生成,內容錯誤百出卻包裝得極為專業。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觀察指出,這類影片普遍具有三大特徵:標題極度誇張、人物與情境多為虛構、引用資料模糊不清。例如某支聲稱「微波白飯會危害健康」的影片,主講人自稱85歲、行醫55年的醫師,短短兩分鐘後又改口自己行醫35年,明顯矛盾。片中引述多項所謂「哈佛大學」、「東京大學」的研究,但查無任何具體文獻。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指出,許多這類影片是透過AI影片生成軟體或「剪映」工具製作,從腳本、語音到影像素材全自動完成,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產出。隨著AI產業鏈成熟,甚至出現「AI影片製作教學」與「健康影片自動生成服務」,用戶只要輸入主題與風格,就能一鍵生成完整影片。專家警告,這些影片看似專業嚴肅,但實際上可能充斥虛構資訊,讓閱聽人難以分辨真偽。

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副教授許志仲指出,AI影片製作者多半以博取流量為目的,於是會設計吸睛又具情緒張力的開場,例如虛構某位「醫師」或「患者」的故事,讓觀眾在感性層面被吸引後,再以似是而非的醫學說法包裝,營造出可信度,觀眾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就被說服。

除此之外,不少人也習慣將身體不適交由AI工具「問診」。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堯指出,「多數情況下AI回答是對的,但『多數對』不等於『永遠正確』,」若民眾因過度信任AI而延遲就醫,不僅會錯過治療時機,也可能削弱對專業醫療體系的信任。這不只是個人健康的風險,更是公共衛生治理的新挑戰。

專家一致認為,AI生成內容將持續擴張,未來網路上絕大部分資訊都可能經由AI生成。許志仲呼籲,唯有透過教育與AI識讀訓練,讓民眾具備辨別真偽的能力,才能不被誤導。

照片來源:翻攝自YOUTUBE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中機場旅客數暴增134.82% 江啟臣曝未來航點布局旅運發展

長榮空服員抱病上班猝逝 黃瓊慧籲制度改革、魏筠要求中央地方聯合調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