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鄭麗文的「高市外交」:從政見話術到現實錯亂

  •  2025-10-09

【何啟聖專欄】鄭麗文的「高市外交」:從政見話術到現實錯亂 7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鄭麗文自五日黨部主辦唯一一場電視政見會,公開表達「要拜訪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的言論,掀起黨內外波瀾。這項主張從她第一次提出、到今(八)日在台南的再度辯解,短四天之間已出現三次不同版本。從辯論場的「創意外交」、到政見會的「理念連結」、再到今天的「溝通說法」,不僅顯示她對國際政治現實的誤解,更暴露了她在歷史認知、外交界線與民族感情上的錯亂。

一、第一次:辯論場上的「政黨外交秀」

鄭麗文第一次提出「要拜訪高市早苗」,是在中國國民黨所舉辦的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最後一場的電視政見發表會上。當時她語氣堅定地表示:「如果我當選黨主席,我會主動拜會日本自民黨的新任總裁高市早苗,展開政黨外交的新篇章。」

這句話乍聽新鮮,實際上卻是一次選舉語言的即興操作。高市早苗甫當選自民黨總裁,成為日本歷史上少見的女性領袖;而鄭麗文此時正參選國民黨主席,同樣以「女性」身分參選。她顯然試圖以性別對照與象徵外交塑造話題,創造「女性領導人的國際對話」想像。但這並非成熟的政策構想,而只是辯論場上的就地取材——把一場國際政治現實,化為選舉口號的舞台效果。

事實上,日本自民黨總裁同時是日本執政黨領袖,其外交事務皆屬於日本內閣層級的國家職權,非同黨派政黨交流可比。國民黨即使重返執政,黨主席也不可能以政黨身分直接與日本首相會晤。從外交慣例而言,這樣的主張純屬「癡人說夢」。

二、第二次:台中政見說明會的「理念連結說」

隨著黨內批評聲浪升高,鄭麗文在台中的政見說明會上第二次談到此議題。這一次她語氣轉趨防禦,強調:「政黨外交並不是只能和理念完全一致的政黨來往。我們要勇於對話、開放交流。」

她試圖淡化外界批評,將原本具挑釁性的行動構想,包裝成「理念對話」的開放心態。然而,這樣的說法仍然暴露出對「政黨外交」概念的混淆。
政黨外交的前提,是理念相近與相互尊重。若對方政黨多年來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略歷史、挑起區域對立,那麼以政黨名義主動拜會,既不可能增進理解,反而會被視為對歷史傷痛的背棄。

她口中的「勇於對話」,在外交現實中往往成為對方利用的工具。政黨外交不是單向的「去拜訪」,而是雙方價值契合、彼此承認的互動。鄭麗文這番辯解,只是想為先前的失言找台階,卻反而凸顯她對國際現勢與外交倫理的陌生。

三、第三次:台南座談的「溝通無罪說」

到了八日上午在台南與黨員的座談會上,鄭麗文第三度談到此事,語氣更為柔化。她說:「高市早苗去靖國神社拜的行徑我不認同,但不能當面溝通嗎?」她強調自己不仇日,也不會自我矮化,強調「反對軍國主義,但仍要勇於溝通」。

然而,這樣的「溝通論」實際上已與她第一次的主張相距甚遠。從「主動拜會」變成「可以溝通」,從「政黨外交」變成「民間互動」,她的立場在短時間內一變再變。
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仍未正面回應外界最核心的質疑:國民黨主席憑什麼、又如何見得到日本執政黨總裁?

以現實政治而言,安倍晉三任日本首相八年半、兩度執政,從未造訪中華民國。那麼,鄭麗文一位在野黨黨主席候選人,就算當上黨主席,又怎可能「拜會」未來的日本首相?這樣的構想,不僅違背外交常識,更反映出她對國家層級與政黨層級之間權責分際的完全模糊。

四、歷史無知與外交錯亂

張亞中批評她「挾高市自重,羞辱本黨」,這句話或許辛辣,卻點出關鍵問題:一位想領導國民黨的政治人物,竟對民族歷史與外交分際如此缺乏自覺。
高市早苗所代表的,是日本極右派路線的核心人物之一。她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南京大屠殺,這些不是「可以溝通」的議題,而是根本的價值衝突。鄭麗文若仍執意拜會,等於在歷史記憶上為日本右翼擦脂抹粉。

外交不僅是關係的管理,更是尊嚴的展現。若一位國民黨主席連民族傷痛的分寸都拿不準,如何能領導黨重拾國家氣節?她口口聲聲說「我們不是民進黨,不會自我矮化」,但她的言行,卻恰恰成為一種以無知為榮的自我矮化。

五、結語:失焦的象徵外交

從辯論場的話術,到政見會的辯解,再到台南的軟化,鄭麗文的「高市外交」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成熟的政策構想,而是一場為了博取話題而生的象徵政治表演。她想藉日本新任女性總裁來烘托自己參選的意義,卻忽略了國際現實、歷史真相與民族感情。

政治人物可以創意,但不能無知;可以大膽,但不能荒唐。國民黨主席若把外交當作口號,若把民族記憶當作道具,那麼不僅見不到高市早苗,更見不到歷史的尊嚴。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外交的錯亂與雙面訊號:鄭麗文見高市早苗的戰略迷航

【何啟聖專欄】張亞中的辯論革命:從語言對抗到制度自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