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走出靈性運動的東方之路 學界關注宗教療癒與當代靈性運動

  •  2025-10-02

cnews124250930a02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林佑威/台北報導

宗教療癒不同於西方心理諮商學的知識系統,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產物,當代台灣各類宗教以及心靈成長運動,經常涵蓋文化傳統中的療癒內容與定義。由政治大學宗教所主辦、台北市永旅基金會協辦的「宗教療癒與當代靈性運動學術論壇」,特別針對這項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研院院士、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同時也是宗教學者的李豐楙認為,台灣應該走出靈性運動的東方之路。

李豐楙表示,像是榮格心理學會以及台灣精神分析學會,一直都跟宗教學者保持對話,尤其榮格心理學會在帶領療癒時,發現還是普遍使用西方的文化象徵,因此想要多了解東方的符號與符碼。所以,當代靈性運動應該以在地思維運作,走出「台灣之路」或「東方之路」,才不會因為西方式的思考難以融入或進入。

對於教育部的高教深耕計畫中,開始著重「正念教育」,李豐楙表示,從親身參與經歷發現,正念跟身心調整等觀點受到國家重視,透過師範系統逐步影響到全台教育體制,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張珣表示,很多非西方社會的醫療體系卻仍然依賴宗教儀式與民俗醫療,有必要對非西方醫療以及儀式醫療有一個理解,並思考對人類整體醫療文化的貢獻。「療癒」是發生在某種文化脈絡與社會儀式或活動過程當中,必然涉及心理狀態與心理活動的轉化。療癒注重的是一種社會性與過程性,像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精神性與意義性的關係。療癒過程顯示中西差異,必須注重個體性與關係性才行。

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兼所長李玉珍則以「宗教療癒師的自度與度他」為題,從宗教醫療中的醫病關係切入,認為宗教所謂的醫療(healing),原本就具有身心靈平衡的重要意涵,現代西方醫學制度已經使得宗教轉入療癒,以避免法律問題。雙軌制的宗教療癒有效性,醫病皆須修行,以及宗教療癒的範圍不限於個人,還將惠及家族與同儕,是宗教社會參與的信仰實踐。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宗教療癒與當代靈性運動學術論壇 跨領域探討靈性與宗教的現代關係

【有影】靈性療癒深入現代生活 學者認為靈性教導應受保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