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台灣的堰塞湖危機:從黃仁勳的警告說起

  •  2025-09-30

cnews207240605a04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最近接受訪問時,講了一句引發爭議的話。他說,中國在晶片與 AI 領域的落後,其實只差美國「幾奈秒」,並不是外界以為的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他批評美國的「對中鷹派」,認為限制中國學生和科技交流,根本不是愛國,而是一種「羞恥徽章」。這番話立刻惹怒美國保守派,巴農甚至直接把他罵成「中共代言人」。

表面看來,這是美國內部的一場罵戰。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這其實是一面照向台灣的鏡子。黃仁勳的提醒,對台灣的啟示比對美國更迫切。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看似穩定、其實暗潮洶湧的環境,就像花蓮的堰塞湖:河道被堵住,水面看似平靜,但水位卻一天比一天高,隨時可能潰堤。

一、產業優勢正在被擠壓

大家都知道,台灣靠半導體產業撐住經濟,台積電更是護國神山。但近幾年,情勢正在改變。美國要求台積電去美國設廠,把產能抓在手裡;另一方面,大陸則加速衝刺自家的晶片產業,華為已經準備要加倍生產 AI 晶片。這等於是「一邊拉走、一邊追趕」,讓台灣陷入兩頭壓力。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技術外移到美國,市場又被大陸搶走,台灣還剩下多少優勢?美國並沒有因為台積電赴美設廠就承諾保護台灣安全,而大陸市場卻因政治僵局而越來越遠。這樣下去,台灣的經濟命脈會被逐漸壓縮。

二、人才流失的雙重危機

黃仁勳的另一個提醒是「人才」。他說,美國限制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結果這些學生改去歐洲,最後受傷的其實是美國自己。這句話對台灣來說,就是一個警鐘。

因為台灣也面臨「雙重流失」的危險:
一方面,如果我們繼續把兩岸交流的門關上,陸生不來,學術和研究的互動就斷掉,失去一大批潛在的人才資源。
另一方面,台灣自己的青年若覺得國內缺乏舞台,也會選擇去美國、歐洲、日本,甚至直接去大陸發展。

這等於是兩邊都在流失:既少了外來的人才,又留不住自己的頂尖人才。台灣的創新力就會像被抽掉血液一樣,越來越貧弱。

三、所謂「維持現狀」其實是慢性失血

很多人喜歡說「維持現狀」,聽起來好像安全又穩定。但問題是,所謂的現狀並不是靜止不動,而是每天都在悄悄惡化。

在產業上,我們越來越受政治影響,失去市場自主;

在科技上,我們沒有足夠的應用場景,也缺少大規模資料,創新飛輪轉不起來;

在社會上,年輕人看不到希望,選擇離開。

這些問題加總起來,就是一種「慢性失血」。短時間內不容易感覺到,但長期累積下來,整個社會會越來越虛弱,直到某一天出現不可逆的後果。

四、台灣需要排洪道,而不是自我安慰

如果堰塞湖沒有出口,水只會越積越多,最後潰堤。台灣也是一樣,我們必須為自己找到「排洪道」。這不是要放棄安全,而是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讓壓力有出口。

對美國方面,我們當然要合作,但合作不能是單向的付出。我們不該只是把產能送到美國,還要換到市場的機會、技術的合作,以及人才的交流。

對大陸方面,我們不必一口氣全盤開放,但至少要恢復一些交流。可以從學術合作、產業應用、學生交流做起,逐步建立安全機制和互信。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向誰靠攏,而是要替自己預留空間,避免被困死。

五、真正的愛國,是替台灣找到出路

黃仁勳說,限制中國學生來美國,不是愛國,而是「羞恥徽章」。這句話同樣適用在台灣。真正的愛國,不是喊口號、畫紅線,而是替台灣找到一條能夠長久生存的道路。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拒絕交流,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越來越孤立,人才流失、產業受壓、社會失血。等到堰塞湖潰堤,受傷最深的就是台灣自己。

現在的台灣,需要的不是自我安慰的「維持現狀」,而是有勇氣面對挑戰,提前打開排洪道。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大國角力的洪水沖走,反而能在變局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誰讓洪秀柱去了北京紀念抗戰?

【何啟聖專欄】趙少康的算盤:只挑光環不擔責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