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從德國「官僚主義」到台灣萬年稅單

  •  2025-09-19

unsplash示意圖

李承寧/工程師

德國汽車製造業近日宣布裁撤 5 萬多個就業機會,引發全球震驚。乍看之下,這與電動車轉型及國際競爭壓力有關,但德國媒體與研究機構指出,深層原因正是在於「官僚主義」作祟。根據 Ifo 研究所的調查,德國企業平均 22% 的工作時間被浪費在處理文書與法規要求,且約八成的企業被迫聘請外部服務以之因應,導致額外成本高占營業額的 6%,換句話說,制度冗繁與監管過度,正在蠶食德國的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美國、阿根廷等國近年來也正積極推動政府機構與稅務體系的改革。美國總統川普提出設立「政府效率部 DOGE」,希望精簡龐大的聯邦機構,刪減多餘規章,提升行政效率;阿根廷則宣布解散聯邦收入管理局,另設「稅務及海關管理局」,從稅收單位加以開刀,以打擊腐敗、提升透明度,這些舉措無一不是針對官僚主義下手。

反觀台灣,財政部多年來稅收持續超徵,2024 年高達 5283億,即便如此,卻仍無法有效減少債務或是改善公共服務,人民看到的是國庫滿盈卻生活無感,甚至反遭「萬年稅單」的糾纏。什麼是「萬年稅單」呢?稅務機關在法院判決人民勝訴後,卻能修改金額再度開單,讓人民陷入無窮盡的折磨,稅務救濟根本失靈,正如希臘薛西佛斯推石頭上山的神話故事,徒勞卻永遠無法抵達終點,這樣的制度沉痾,等於是用最殘忍的方式懲罰一般守法納稅的國民。

一再超徵國債卻突破六兆,顯示財政紀律失衡,令人質疑政府濫開稅單以填補短期財政,導致官員權力無法制衡、人民救濟無有出口。這些制度性的缺失或是人為的恣意妄為,與德國企業受制於繁瑣法規、被迫付出高額成本如出一轍,差別在於,德國付出的代價僅是失去產業競爭力,而在台灣卻是民怨累積,社會信任與法治根基逐漸崩解。

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灣不能再自欺欺人,三個改革方向可以參考:

第一,刪繁就簡,導入日落條款:所有稅務規範應該定期檢討,過時或矛盾的法規或行政命令應該自動失效,行政程序也要簡化,避免無謂的文書與審核。

第二,建立「一次定讞」制度:針對所謂的萬年稅單,應由法院最終裁決一次定讞,稅務機關不得再度更改金額重開稅單,才能真正保障憲法賦予的救濟權利。

第三,提升稅務透明度與問責性:所有稅務解釋與行政裁量應該全面公開,並且設置獨立的監察機制,讓稅官不可再以一紙命令便翻轉企業的命運。同時,立法院也要強化預算監督,避免財政部躲過民意機制而將超徵稅收任意挪用。

歷史已多次證明,賦稅不公乃是政權動盪的重要導火線。從法國大革命的斷頭台、柴契爾夫人因人頭稅而下台、再到美國獨立戰爭的「茶葉稅」。稅制一旦失衡,民怨終將反撲。反觀清朝康熙承諾「永不加賦」,英國憑藉穩定稅制而成為日不落國,正說明賦稅制度的成敗,直接關乎國家的興盛衰亡。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護童專案的年度大秀 誰來終結教師的馬路風險?

【投書】看看貝里斯 想想台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