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身高、體重也要時時量 出現「4警訊」恐已骨質疏鬆

  •  2025-09-06

老人家身高、體重也要時時量 出現「4警訊」恐已骨質疏鬆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中老人家「身高縮水」千萬別輕忽!門診就有一名65歲男子,被女兒帶著就醫,原來女兒發現父親這半年多來身高好像變矮、並且斷斷續續會抱怨背部痠痛不舒服,雖然嘗試過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效果卻有限,才決定看診尋求協助,沒想到X光一照,胸腰椎交界處已經有壓迫性骨折,全是骨質疏鬆害的。

根據國發會人口統計推估,台灣今年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顯著攀升。而國健署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資料顯示,台灣60歲以上,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成。

國泰醫院社區醫學部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治醫師許芷瑜提醒,更需注意的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病患約3分之1的女性和5分之1的男性可能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並且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者裡,約一半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再次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現指數形式攀升,而當中髖部骨折最為嚴重、1年內約有30%的死亡風險,骨質疏鬆的影響不容小覷。

骨質疏鬆平時雖然不容易觀測到異狀,但許芷瑜強調,若年紀達中老年以上的家人有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出現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異常駝背時,便要提高警覺,應就醫評估。

以該名男子為例,經骨密度檢查確診有骨質疏鬆問題之後,評估暫時先不急著進行手術,在快兩年的持續治療之下,骨密度進步到接近正常值、背痛的情況也改善。

許芷瑜說,目前可以透過骨折風險評估工具估算未來10年的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或髖骨骨折風險,若分別超過20%或3%,就屬於高骨折風險,應考慮積極治療;另外,骨密度顯示骨缺乏,但腰椎的骨小樑指數低於1.2者,臨床建議也可考慮積極治療。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接受骨鬆藥物治療。

許芷瑜指出,人體骨骼的骨質在出生後逐步增加,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漸漸減少,雖然老化無可避免,不過日常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減緩骨質流失速度和預防骨鬆。首先,戒菸、戒酒、維持正常體位以去除骨鬆危險因子。其次,同時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搭配戶外日曬活動,再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量負重式有氧、阻力、平衡訓練。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25歲年輕女「指甲下冒大片膿皰」 醫揪愛美的她做錯一件事

高雄登革熱又單週新高!擴大採檢600人 疾管署曝「疫情跨區」警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