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核三重啟公投與7案立委罷免案於8月23日同步舉行投開票,結果同意票雖高達74.17%,卻未達投票權人總數1/4門檻,最終未通過。此次投票率僅29.53%,創下全國性公投史上第三低紀錄。
中選會指出,本次投票權人總數為2000萬2091人,投票人數為590萬6370人,其中同意票434萬1432票,占74.17%;不同意票151萬1693票,占25.83%。全台各縣市同意票皆高於不同意票,即使核三廠所在地屏東恆春鎮,同意票比率也突破6成,但由於同意票數未達門檻,仍未通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林正原受訪指出,自2017年《公投法》修法以來,台灣已舉辦多次全國性公投,投票率卻逐次下降,從2018年的51%、2020年的41%,到此次甚至不到3成。他分析,本次公投投票率偏低,主因在於舉辦過於倉促,從5月20日成案到投票日僅95天,社會大眾缺乏充分時間理解核三延役的爭議與風險。
「有7成的大眾甚至不知道有這個公投案。」林正原強調,這次同意票雖高,但主要來自原本高度關注議題的群體,然而一般民眾對公投幾乎毫無感知,顯示議題討論未能廣泛觸及社會。他指出,這次公投未能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主因是大罷免案的聲量過大,幾乎掩蓋了核能議題,使多數民眾根本不知有公投存在。
林正原分析,自去年底至今年2月間,已有多起罷免案陸續成案,社會焦點長期集中在罷免運動上,直到7月26日首波罷免投票結束後,媒體與政黨才開始陸續討論核三議題,「所以在主流媒體上,公投議題永遠排在罷免之後,罷免一定優先,導致許多國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公投」。
林正原指出,政府早在5月17日就已完成核三廠除役程序,這原本屬於例行性的退場工作,突然被拿來作為公投題目,社會反應自然感到混亂。他解釋,台灣每年都有燃煤、燃氣等電廠除役,從未引起如此關注,這次卻因核三延役公投成案,讓不少人「一頭霧水」,甚至搞不清楚議題核心為何。
林正原分析,投票率不足的情況下,反而凸顯了「擁核派」在動員上的高度熱情,這群支持者往往是基於政黨對立的情緒而出來投票,特別是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藉此表達對民進黨政策的不滿。因此,雖然投票中有7成以上選民支持核三延役,但實際上反映的是另一場「政黨惡鬥的政治秀」。
對於擁核派主張「台灣未來可能缺電或依賴燃煤將造成污染」,林正原批評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他引用經濟部去年的全國電力供需報告,到2033年為止,政府已有完整規劃,每年新增的電力開發量將超過淘汰電廠的供應量,足以滿足包括AI與科技業在內的用電需求。
林正原強調,以2028年為例,雖然台灣每年用電需求將增加約100億度,但屆時再生能源可比現在多出約400億度電,足以支撐產業發展。他認為,將缺電恐慌掛鉤核能,只是忽略事實的政治操作。
林正原也指出,核三廠在過去10年間的目標就是走向除役,相關計畫早已核定並送審,若真要重新啟用,必須投入龐大經費與時間,做安全升級及地質斷層評估,「這些問題擁核派都沒有交代清楚,只是把責任推給政府」。他說,這樣的訴求無異於把政策風險轉嫁,卻不願面對核能延役需要至少5至20年準備期的現實,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來看,安全升級本就是長期工程,並非一紙公投就能立即達成。
核三延役公投的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雖然最終未通過,但題目設計本身也引發爭議。林正原指出,這樣的題目帶有誤導性,因為實際問題只是單純的「是否同意核三廠繼續運轉」,卻刻意加上「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的前提,試圖減少爭議,卻留下重大模糊空間。
林正原直言,所謂「主管機關」究竟是誰?是台電、經濟部、核安會,還是涉及環境評估的環保單位,甚至是屏東縣政府?這些角色如何確定無安全疑慮,本身就難以釐清。他強調,這樣的設計等同於將重大責任推給主管機關,實際上卻沒有清楚的定義與規範。
林正原並舉例說明,過去核電廠雖經審查被認定無安全疑慮,仍發生多起事件。例如核一廠曾爆發火災、核二廠也曾因控制台椅子碰觸按鈕導致停機,顯示即使拿到許可,事故風險依舊存在。他質疑:「所有核電廠或多或少都有風險,那何謂無安全疑慮?若電廠位於斷層帶,遇到錯動或地震引發地表破裂,又算不算安全疑慮?」
最後林正原說,公投提出方並未對如何克服這些疑慮提出具體解釋,例如是否透過提升耐震設計、增設地錨或安全升級工程等方式解決,而是單純將問題交給主管機關認定,這樣的做法「非常不負責任」。
照片來源:取自經濟部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分享義大利CANALI外套、皮鞋 鳳小岳談西裝哲學:舒適與優雅缺一不可
參訪岡山扣件產業傾聽業界心聲 陳其邁:攜手中央強化國際競爭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