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癌症病人治療困境受關注 癌症希望基金會:健保給付亟待調整

  •  2025-09-04

弱勢癌症病人治療困境受關注 癌症希望基金會:健保給付亟待調整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李衣綸/台北報導

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調查指出,近五年納入健保的新癌藥中有高達67%設有限縮條件,與國際臨床指引不符,迫使許多病人被迫自費求生。此一數據公布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基金會副董事長、長庚醫院耳鼻喉科羅盛典肯定健保署近年來加速與國際接軌,尤其在肺癌、乳癌、轉移性大腸癌的藥物給付上已趨完整。然而,他同時直言,仍有相當多病人陷入「藥少又被限縮」的困境,有些甚至連最基本的化療藥物都不在健保給付範圍,淪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

根據基金會盤點,過去十年納入健保給付的藥品共有113個、適應症165項,但與前三大癌別相對完整的藥物資源相比,發生率排名第六的口腔癌、第八的胃癌、第十的子宮體癌(多為子宮內膜癌),以及女性癌症中發生率第七的卵巢癌,都屬於資源不足的癌別。在這十年間,上述癌別僅獲得10個新適應症納入給付,其中子宮內膜癌更是完全沒有新藥進入健保體系。雖然10項中有4項遭限縮給付,比例看似不高,但在藥物原本就稀少的情況下,限制條件無異於切斷病人的治療希望。

死亡率數據進一步凸顯問題。胃癌死亡率已有下降趨勢,但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口腔癌的死亡率卻未見改善,甚至卵巢癌還呈現上升。這些癌症因發聲率低,患者常難以被社會看見,若再疊加經濟弱勢,病人更可能因無力負擔自費藥物,而錯失即時且適切的治療。

臨床現場反映出三大困境,首先,部分晚期癌別如胃癌、子宮內膜癌雖仍以化療為基礎,但第一線常用的注射型化療藥物卻未納入健保,病人只能自費,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極為沉重。其次,藥物選項過少,導致病人若在治療中失敗便再無選擇。例如口腔癌,近十年僅有一款標靶與免疫藥物納入健保,若其中一項療效不佳,健保規定也禁止轉換至另一項,迫使病人走向自費。

最後,卵巢癌病人雖已有部分標靶藥物獲得健保給付,但僅限四期病人使用,三期高風險病人必須完全自費;而復發病人若未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出現病情,健保同樣不予給付,導致醫師在臨床上必須面對治療與經濟之間的兩難,病人更是無奈。

羅盛典呼籲,健保制度應更重視弱勢癌症病人的需求。他建議,針對胃癌與子宮內膜癌因無藥證而無法給付的第一線基礎化療,可參考健保署去年針對早產兒藥物首次核准「適應症外使用」的案例,尋求法規解套方式,保障病人治療平權。口腔癌則應放寬免疫與標靶藥物不得互換的規定,卵巢癌也應擴大給付範圍,讓所有晚期病人都能獲得適切治療。

在健保總額協商前夕,基金會進一步強調,台灣家庭自付醫療費用占比明顯高於OECD多數國家,健保署應建立前瞻式預算與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確保有足夠資源支持新醫療科技與給付制度調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善病人因自費過高而受限的現況,讓弱勢癌症病人不再被遺忘,並同步提升肺癌、乳癌、大腸癌等癌別的治療可近性,回應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國家願景。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北動物行動醫療站 守護偏鄉逾6000隻毛寶貝

未繫安全帶國道大執法 紅斑馬加AI全方位無死角取締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