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測速陷阱滿街跑 交通安全卻原地踏步

  •  2025-09-04

cnews204250724a07

邱湘/退休人員

Youtuber錢毅近日在一支瘋傳影片中,點出了台灣交通的荒謬現象:在波蘭,走幾步就是教堂;在英國,轉個彎就是酒吧;但在台灣,出門陪伴民眾的卻是超速照相機。

全台共有 2186處測速點,平均不到17公里就有一支。照理說,這樣的密度應該能讓交通更安全,但現實卻截然相反:罰單越開越多,事故率卻毫無下降。

以台北市辛亥隧道為例,區間限速僅50公里,自2022年至2023年共取締 13513件,罰款收入至少 1900萬元,但事故率竟比安裝前還增加10%。這樣的執法,究竟是保障安全,還是懲罰用路人?

新竹縣寶山鄉三峰路二段同樣荒謬。該路段砂石車頻繁出入、事故率高,縣府設置測速桿看似保障安全,但限速卻僅40公里。結果啟用不到兩個月,就開出 3,700張罰單,一戶人家甚至收到16張。當地居民不禁反問: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速限難道不能合理調整?

如果你從台北騎車到墾丁,走台1線沿路會遇到什麼?全程有 158支固定測速、4段區間測速、36處遠景取締、53處科技執法、18處聲音照相,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處。台灣的測速密度竟比日本高出 875倍,但交通事故死亡率卻是日本的 4倍、瑞典的 5倍。這說明了一個殘酷事實:測速越多,安全不會更好。

根據統計,2024年因超速導致的死亡事故僅 2.13%,真正的主因是「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狀況」「轉彎不當」等,但執法卻一面倒鎖定超速,根本是「頭痛醫腳」。

更嚴重的是,罰款背後隱藏龐大利益。2023年全台交通罰款突破 300億元,創下新高,其中 75%流入地方政府,24%成為執法單位獎金。當罰款成為「提款機」,道路安全自然淪為次要考量。

真正的交通治理,應該是「工程、教育、執法」三管齊下:改善道路設計、提升用路教育、合理規劃速限,才是守護安全的根本。若只是一味濫設限速、亂插測速器,只會讓民怨四起,卻無助於事故減少。

當道路被設計成陷阱、用路人被當成提款機,卻換不來真正的安全——這樣的制度,公平嗎?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國道警方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好人一生平安的故事

【投書】柯建銘可以功成身退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