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罷免後的焦慮症候群:賴清德的政治自殺

  •  2025-08-20

【何啟聖專欄】罷免後的焦慮症候群:賴清德的政治自殺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八二三的罷免戰,原本被民進黨視為展現執政正當性的重要戰役,卻隨著青鳥行動的潰散、中間選民的冷淡,加上社會對民進黨濫用「中共同路人」標籤的反感,外界對於結果,早有普遍ㄧ致的預期。這場罷免的最終回,其所帶來的後遺症恐怕不只是一次投票的輸贏,而是迫使賴清德在既有的「務實台獨」立場上更趨強硬,愈挫愈獨,將深綠取向推到新的極端。

問題在於,賴清德短時間內難以交出亮眼政績。居住正義、能源轉型、司法改革、產業升級等結構性難題,幾乎不可能在一兩年內見效。當社會期待落空,民怨積聚,賴清德就會陷入政治焦慮:如何避免民進黨一路潰敗至 2026 九合一選舉,甚至牽連 2028 的總統大選?答案幾乎呼之欲出——他最可能的選項,也是唯一的選項,就是升高兩岸對立,透過激化台獨意識來轉移焦點,靠激化矛盾來維繫政治生命。

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在七二六之後就指出,這次罷免失利,並不是「抗中保台」這條路線錯誤,而是民進黨過度操弄所致。這番話表面上是對民進黨的警告,實際上卻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主流民意依舊反感中共統治、傾向維持現狀的前提下,「抗中保台」依然具有強大動員力。問題不是路線錯,而是民進黨過度濫用,導致社會反彈。這也意味著,賴清德一旦挫敗,反而會更依賴這條路線,將「務實台獨」推向更激烈的方向,採取更極端的手段。

這不是憑空揣測,歷史早已證實這樣的可能發展。2001 年地方選舉失利後,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論」,迅速回頭擁抱深綠,以穩固根基。2012 年蔡英文挑戰總統失敗,被批評「兩岸路線模糊」,於是在重整民進黨時,更加強調「台灣主體性」來凝聚支持。如今的賴清德,若在八二三罷免中遭遇挫敗,極可能重演「愈挫愈獨」的模式——不是修正路線,而是更加強化,以深綠為護城河。

可以想見,未來例行性的共機巡弋,將被渲染成「繞台」、「擾台」,製造「大陸隨時可能攻台」的恐懼氛圍;民進黨慣常的說辭——大陸外交圍堵、甚至介入台灣選舉——也會變本加厲。藍營立委則一如過往,繼續被抹紅為「中共同路人」、「大陸代理人」,成為民進黨操作輿論戰的箭靶。這些政治操作,雖能短期凝聚深綠,卻會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

同時,為迎合美國戰略需要,賴清德也會在兩岸立場上更高調地強化台獨。這既能創造衝突、營造「外敵威脅」氛圍,也能作為購買美國軍備的正當理由,正中華府下懷。然而,這種「抗中親美」路線未必能換來實質利益。近期的關稅爭議就是明顯例子:台灣在談判中完全讓步,但美國仍課徵比日本、韓國更高的稅率,最後換來的不是經濟實惠,而是民調重挫。當「付出代價卻換不到好處」的挫敗感持續累積,賴清德就會更依賴製造對立,將內政失敗包裝成外部壓力。

這樣的模式,將深刻影響 2026 與 2028 的選戰。即便九合一地方選舉本應著重於建設、治理等「低政治」議題,賴清德仍會刻意導入「高政治」的統獨對抗,將地方治理轉化為國家忠誠測驗。從放大省籍矛盾,到醜化陸配、暗示其認同不穩,甚至影射「大陸滲透」,這些手法都可能被動員出來。透過激化仇中、反中情緒,他能將模糊的中間票逼向鮮明立場,以保住民進黨的政治空間。

然而,這條路線代價極高。當賴清德愈挫愈獨,台灣社會將更加撕裂,真正關乎民生的能源、房價、醫療、產業問題,都會被邊緣化。短期內或許能凝聚深綠、延緩政治潰敗,但長遠來看,這不啻是自掘墳墓。倘若群眾支持度持續崩潰,賴清德極可能淪為自民選總統以來唯一僅任一屆的總統。為避免這種命運,他或許會更加激化台獨,挑動對立,但這樣的路線,終究只會讓台灣陷入無止境的政治鬥爭,國家治理空轉不前。

2028 的總統大選,賴清德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核心主軸必然還是「抗中保台」。若賴清德在罷免失利後選擇愈挫愈獨,靠操弄對立來維繫政治生命,他或許能短期自保,卻等於踏上自毀之路。對民進黨而言,這樣的策略未必能長久,對台灣而言,更是沉重的負擔。罷免之後的焦慮若化為台獨偏鋒,不是救命符,而是政治自殺。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賴清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朱立倫是盧秀燕的指定代理人?

【何啟聖專欄】國民黨的權貴思維 強逼張亞中「退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