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抗戰勝利,不容扭曲為對日本天皇的效忠儀式

  •  2025-08-16

CNEWS111250816a01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2025 年 8 月 15 日,這一天是 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對台灣而言,這是身分與命運改變的歷史時刻——台灣人民從日本殖民地的戰敗國國民,轉而成為戰勝國中華民國的國民。然而,賴清德總統在這個關鍵的紀念日,卻刻意迴避「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僅以「二戰終戰」帶過,甚至把一切歸結為「同盟國齊心協力,終結戰爭」。這樣的說法,表面上是對和平的呼籲,實際上卻是對歷史的矮化與扭曲。

賴清德的語言選擇,凸顯出一種政治計算下的歷史失憶。對一個國家領導人而言,「終戰」與「抗戰勝利」並非同義詞。前者是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一併的結束,而後者則是戰勝國的榮耀與正義的彰顯。台灣光復的意義,正是在於人民身分的躍升:從殖民地的二等國民,成為戰勝國的國民。然而,賴清德不願觸碰這個歷史事實,因為一旦承認「台灣光復」,就等於承認「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且與中國抗戰的勝利緊密連結」。這對於推動「去中國化」、構築「台灣與中國切割」的政治論述,顯然不合算。

於是,他選擇了另一條路:淡化台灣與抗戰的關聯,甚至在潛台詞中,將台灣人的歷史定位留在「日本殖民地」的記憶裡。換言之,台灣人不是戰勝國的國民,而只是戰爭結束後附帶獲得和平的群體。這種論述方式,正是一種「自甘為奴」的心態——寧可承認自己曾是戰敗國殖民的附庸,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因抗戰勝利而獲得光復的尊嚴。

這種心態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媚日」政治文化的延續。從蔡英文到賴清德,民進黨領導人一再在 8 月 15 日紀念日用字上刻意選擇「終戰」而非「光復」。這種做法,迎合了日本的外交期待,避免戳破日本作為戰敗國、殖民者的歷史責任。政治上,他們需要日本成為「抗中保台」的盟友;心理上,他們刻意塑造「日本殖民台灣帶來現代化」的敘事,甚至將之美化成「進步」。於是,「侵略」變成「建設」,「殖民」變成「現代化」,台灣光復的意義則被抹去。

然而,歷史的事實卻不容篡改。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強迫人民改姓名、講日語,並徵召青年上戰場,甚至將台灣婦女推入「慰安婦」制度的深淵。日本對中國大陸的侵略更是血跡斑斑,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至今仍是人類良知的傷口。若真要談「進步」,這些血淚又該如何解釋?一個國家領導人若選擇美化殖民,無疑就是在對這些歷史傷痕再次施暴。

值得注意的是,媚日不只是民進黨的問題,國民黨的當權派同樣曾經隨之起舞。當安倍晉三身故時,黨主席朱立倫竟下令國民黨中央降半旗,以「外交禮儀」為名,卻引發基層與黨內強烈反彈。因為在正藍群體的眼中,安倍代表的是日本右翼的軍國主義象徵;一個自稱為「抗戰勝利」繼承者的政黨,怎能為昔日侵略國的領袖哀悼至此?這件事正好突顯出:即使在國民黨內部,當權派因為現實政治而屢屢向日本示好,但正藍群體——包括張亞中為代表的力量——卻始終堅持歷史立場,拒絕媚日。這種張力,正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歷史詮釋的分裂。

這與賴清德的心態形成了呼應與對照:一邊是民進黨刻意用「終戰」抹去台灣光復;另一邊則是國民黨當權派亦陷入外交算計,願意為日本右翼表態;但兩者都遭遇到來自基層的強烈反彈。可見,台灣社會並未完全失去對歷史尊嚴的敏感,仍有群體在提醒政治人物: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不容遺忘與矮化。

賴清德或許認為,用「終戰」取代「抗戰勝利」,能消弭內部分歧,並鞏固日台友好。但實際上,這樣的話語策略反而暴露了政治的空洞。若一個領導人寧願在歷史上自甘矮化,只為了眼前的政治方便,那麼他能否真正帶領人民走向尊嚴與自信?媚日換不來安全,歷史也無法被遺忘。

更嚴重的是,這種論述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世代的歷史觀。當日本殖民被歌頌為「現代化」,當抗戰勝利被掩蓋為「戰爭結束」,新一代台灣人將失去對歷史真相的敏感,甚至會認為「做殖民地也不錯」。這樣的民族心理,才是真正的危機。

歷史是國家尊嚴的根基。一個無法正視自己光復史的社會,最終只會在國際間淪為工具。賴清德在八十週年談話中的選擇,不僅是一種歷史失憶,更是一種自甘為奴的表態。他的「終戰」二字,表面上是和平的象徵,實則是尊嚴的喪失。真正的領導者,應該有勇氣告訴人民:我們曾被殖民,但我們也曾光榮地走出殖民,成為戰勝國的一員。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站立於世界,昂首而非低眉。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感謝太陽花 讓柯文哲丟出水杯

【何啟聖專欄】民進黨性平聲明背後的陰暗與醜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