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台灣還沒有醒過來嗎?自己的未來自己救

  •  2025-08-06

【張亞中專欄】台灣還沒有醒過來嗎?自己的未來自己救 5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從近日媒體刊出「共和黨政策圈人士解讀台灣如何失去川普」一文,我們清楚看到共和黨外交圈傳遞出的訊息——既直白,亦刺耳:在他們眼中,台灣既非盟友,也非價值夥伴,而是一個不了解美國現實、必須被糾正的對象。

曾幾何時,民進黨政府自詡為「民主資優生」,認為只要與美國「民主價值」掛鉤,便能理所當然獲得美方庇護與支持。然而,川普團隊明白指出,這種價值掛鉤在「新右派」眼中,不但不是加分,反而成為負資產。台灣高舉性別多元、環保正義等「進步旗幟」,早已在川普支持圈中,被視為「左派意識形態的代言人」。而賴清德訪美時過境遭拒,也不過是一項警訊的開端而已。

更令人警醒的是,川普團隊對台灣的失望,並不僅止於意識形態,而是全面性的戰略評價轉向。他們質疑:既然台灣這麼渴望美國的保護,為何遲遲不願開放農業與金融市場、加碼對美投資、將軍費提高至GDP的10%、或將關鍵半導體產能遷回美國?美國要的,不是空泛的親美言詞,而是實質的「利益交換」與「效忠展現」。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民進黨政府對這場變局依然毫無警覺,仍沉醉在舊夢中,全然忽視共和黨重返政權後所帶來的根本邏輯翻轉。對外宣傳仍充滿「美方溝通順暢」「雙邊互信加溫」的漂亮辭令,對內則營造一切如常的幻象,彷彿只要高舉「民主大旗」,就能順利穿越洶湧國際浪潮。而當有識之士試圖提出警告時,往往立刻被扣上「疑美論」、「唱衰派」的帽子,輿論空間逐漸窒息。

我們早就應該正視一個關鍵現實:台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台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某些時刻有其利用價值」。一旦這項價值減弱或消失,美方對台的重視將迅速冷卻。川普強烈的「交易式思維」正提醒我們,這場遊戲的規則已然改變:美國對守護民主沒有興趣,在乎的是國家利益的計算機。

那麼,台灣該怎麼辦?令人遺憾的是,朝野兩黨仍陷於對「親美」的迷戀。民進黨主張親美、反共、抗中,而國民黨中央則是親美、反共、和中的版本。問題是,如今共和黨已明白表態——川普要的不是親美,而是要求台灣全面接受其要求,無論是否無理、是否超過所能承擔,否則就會被貼上不可靠的標籤。

台灣社會是時候覺醒了。古人云:「靠天吃飯要餓死,靠人打仗會敗亡。」真正能救台灣的,不是他人恩賜,而是自己的抉擇與行動。對今日台灣而言,沒有比「兩岸和平」更為重要的基礎。唯有和平,我們才不會任人勒索於情緒或物質的枷鎖之下。

誠然,兩岸和平並不容易,但愈難走的路,愈值得堅持。即便民進黨拒絕嘗試,國民黨也應毅然承擔。這是對台灣蒼生的交代,是對台灣安全與未來的承諾。我們應放下對中國大陸「敵視」的本能反應,從「對抗思維」轉向「和平競合」的戰略思維。唯有兩岸關係降溫,台灣才能避免被美國綁死在單邊框架之中。

正因如此,我主張:若有機會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將立即啟動兩岸政治對話,重啟國共協商機制,為兩岸尋求和平共處之道。這,才是台灣真正應該走的正道。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al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面對川普的投資要求 「虛諾待變」會是好策略

【張亞中專欄】民進黨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人 幹出這些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