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海嘯級懲罰關稅不是暫時的 別再自我催眠

  •  2025-08-04

【鄧哲偉專欄】海嘯級懲罰關稅不是暫時的 別再自我催眠 3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當一場海嘯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襲來,我們卻還在安慰自己說:「只是浪大一點而已。」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一口氣公布對68個國家與歐盟的新關稅清單,台灣赫然在列,面臨20%的對等關稅。雖然關稅原定8月1日生效,後來延緩至8月7日,台灣官員立即表示這是「暫時性的」,讓人錯愕的是,真正該說話的政府代表,卻始終沒有明確交代:到底我們拿什麼與美國交換?

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於CBS節目上明白指出,這些關稅「基本上已經確定」,「稅率是依據協議設定」,甚至補上一句:「我們已經看到總統關稅計畫的輪廓,基本上就是這樣了。」也就是說,不但不是「暫時性的」,還是根據雙邊協議談定的。問題來了:台灣談了什麼?付出了什麼?關稅是交換來的結果,台灣到底交換了什麼?

我們不是不知道,美國對加拿大課了35%,對巴西50%,對印度25%,甚至對瑞士徵收高達39%的關稅,這是一場川普式的貿易報復,也是地緣政治的延伸。白宮自己也承認,關稅不全為貿易平衡,更多是政治工具。但即便如此,對日韓只課了15%,台灣卻是高達20%,我們不是被特別照顧,而是被特別懲罰。

台灣政府卻急著淡化此事,用「暫時性」、「可談可變」、「先上車後補票」等詞彙來自我麻醉,讓人不得不聯想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反對的「黑箱服貿」場景。當年反對與中國黑箱簽訂協議,理由是人民無從得知政府交換了什麼;今天我們又何嘗不是?與美國談關稅,拿人民的產業與出口換取什麼樣的地緣價值,政府說得清楚嗎?

這不是紙上談兵的抽象議題,從數據面就能看出衝擊。根據業界估算,一旦20%的關稅正式落地,台灣出口導向的中小企業、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將首當其衝。以往仰賴台美合作供應鏈的廠商,將被迫將訂單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甚至韓國。而8月4日,正當全球股市疲軟時,韓國股市卻逆勢走紅,最主要的利多因素,正是台灣被美國課重稅,轉單效應已經開始。

台灣輸出受阻,韓國受惠,這不是地緣政治的抽象輸贏,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當我們還在說服自己這些稅率會改變、會再談,韓國企業已經在開香檳慶祝。這才是「海嘯級重挫」的真義——我們的企業正在流失、競爭對手正在壯大,而我們還在自我安慰。

是的,白宮過去曾經在與歐盟協商後,降低部分關稅。但那是歐盟敢談、能談,有底牌也有國際籌碼。請問台灣的籌碼在哪?我們與美國的「協議」是什麼?台灣面對的關稅,是一次性還是滾動式?政府能否保證不會再升?如果不能,那所謂「暫時性」說法,不只是虛偽,更是一種欺騙。

過去我們反黑箱、要透明,如今面對美國,卻一反常態地閉口不談內容,只求風頭過去。這種不透明的談判,才是真正讓台灣一步步走向邊緣化的元兇。

當年太陽花學運走上街頭,是因為政府沒有說清楚與中國談了什麼。現在,台灣人民同樣有權利問一句:我們跟美國談了什麼?為什麼要承擔比日韓更重的稅率?一場關稅海嘯正在成形,我們不能再裝睡。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翻攝YouTube頻道 The White House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內需寒冬來襲 普發現金刻不容緩

【鄧哲偉專欄】對等關稅背後的交換 台灣拿了什麼換?政府請說清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