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面對川普的投資要求 「虛諾待變」會是好策略

  •  2025-08-04

【張亞中專欄】面對川普的投資要求 「虛諾待變」會是好策略 3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川普的關稅戰有兩個鮮明特徵:第一,他追求立即的政治效果,需要立刻有「勝利」的標誌性成果,例如屈服的對手、龐大的投資數字、搶眼的媒體標題,讓他能夠在鏡頭前宣告「美國贏了」,得到「政治掌聲」;第二,他把經貿談判當成政治舞台,而不是長期的經濟規劃,似乎並不在乎對手未來能否或如何執行投資協議。

這種談判風格,對各國既是壓力,也是機會。這也讓各國逐漸形成了一本「川普應對手冊」:滿足他的短期需求,換取長期迴旋的機會,在川普壓力下最有效的應對之道,就是四個字:「虛諾待變」。

卡達是「教科書級」案例。今年五月川普訪問杜哈,卡達立刻奉上波音巨無霸客機訂單,並開出高達1.94兆美元的「投資清單」。這個數字是卡達GDP的九倍,媒體譏諷這不過是「畫大餅」。然而,卡達精準抓住川普心理:川普需要的不是履行率,而是「表演效果」。這份投資清單是否落實,未來再說,先讓川普有政績可秀,才是當下目標。

日本同樣選擇「以拖待變」。川普要求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石破茂當場允諾,但2024年日本對美投資僅約800億美元,遠低於未來承諾值。日本的策略是「慢慢投、少少投」,甚至有計畫等到2025年觀察局勢,若川普提前失勢或卸任,未投資的承諾可自然「歸零」。更關鍵的是,美方要求投資利潤九成歸美國,這種「霸道條件」未來將成為日本翻盤談判,拖時間的最好理由。

南韓也是被迫同意。川普開出未來三年半內將向美國購買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或其他能源產品,以及3,500億美元的投資清單,但南韓外匯儲備僅4000億美元,政府債務占GDP的一半,財政已吃緊,很難承擔如此高額投資。首爾的戰術是先求降關稅,同意高額投資,讓川普有面子,再以國內財政、政黨爭議與輿論壓力拖延執行。

歐盟的做法堪稱「典範」。川普要求歐盟三年購買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並投資6000億美元。《經濟學人》第一時間就指出:這是一份「政治宣傳協議」,不是經濟協議。2024年美國能源出口總額僅3180億美元,其中歐盟進口760億美元,要三年內拉高三倍,無論在物流、法源、基礎設施與能源需求上都不具可行性。歐盟天然氣設施已飽和,再加上歐洲整體能源政策正加速轉向再生能源,此一承諾難以執行。至於6000億美元的投資與軍購,歐盟本身並沒有執行權。決定權在歐盟各會員國,而各國還要看企業意願。

歐盟的策略很清楚:先滿足川普的好大喜功,拿到低關稅,以無實質內容的應對姿態渡過壓力,未來再慢慢「討論」履行細節。歐盟所謂的投資承諾缺乏具體內容與執行機制,無金額保障,也無政策配套。這種現象其實與日本相似,其對美投資的承諾實際上僅為貸款與保證,缺乏新增效益。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就認為,這只是川普的一場政治秀,歐盟實際並未做出關鍵讓步,只是在策略上選擇了「表面服從、實質拖延」的作法。

當然也有些國家用硬杠的方式,例如中國大陸,那就是實力的對決。至於其他國家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屈服時,或許先爭取「低關稅」,儘量避免對具體政策,如農產品開放的讓步,但是在投資金額上不妨「虛諾」,讓川普贏得鏡頭、贏得掌聲,卻保留「以拖待變」的迴旋空間,不讓自己輸掉未來,這或許是被迫的談判策略。台灣談判團隊要否也思考一下?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Donald J. Trump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政治名望」是理想領導者的檢驗標準?

【張亞中專欄】民進黨何時才能走出仇恨?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