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政治名望」是理想領導者的檢驗標準?

  •  2025-08-01

【張亞中專欄】「政治名望」是理想領導者的檢驗標準? 3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將至,黨內熟悉的「恐懼論」再次浮現。四年前,朱立倫主席曾公開表示:「黨內明年(2022年)要選舉的人,都害怕張亞中當選。」當時也有國民黨人放話,說如果張亞中當選,國民黨必然亡黨。如今,又有所謂的「資深黨政高層」放話:如果朱立倫、盧秀黨兩人因為相讓,而都沒有參選黨主席,「只剩張亞中等人在玩,國民黨一定會出大亂子」,「最後成全了張亞中,黨籍立委們怎麼可能接受得了?」

批評我的人未必出於惡意,他們大多是希望國民黨更好。但問題在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沒有根據,卻充滿偏執的論斷?這是國民黨不習慣非傳統圈內人的挑戰?不願面對結構性的可能革變?認為我的兩岸論述與國民黨中央不一樣(這一點以後再談)?還有一個原因,是國民黨內「對權或貴仰望」的政治文化?認為沒有選舉經驗、缺乏名氣的人,根本不配領導國民黨。他們不熟悉我,因此不信任我;更深層的,是他們被「權力者」的迷思束縛,誤以為只有曾在選舉場上存活、被官位認證過的人、或有財勢者,才有資格當領導。

如果真的如此想,那國民黨真的老朽了。這些不應該再是國民黨今天最需要的甄選標準了。

回顧過去一、二十年,國民黨推出的黨主席,無一不是選舉老手、政治菁英,無一不是「有政治名望」的明星人物。然而,這些人是否帶領國民黨走出低迷,重建社會信任?每一次總統大選,國民黨都打著「最強候選人」的旗號,結果卻一次次慘敗。問題不是出在「政治名望」、「聲量」,而是國民黨早已失去靈魂,卻還在迷信名望或聲量的大小能代替理念的重量。

民主制度設計的初衷是「選賢與能」,但多年實踐已證明:選舉產生的人,並不必然等於「賢能」;聲量大,並不等於有格局。相反地,在現行選舉邏輯下,往往是最懂迎合民意、最會媚俗計算的人脫穎而出,而不是能帶領政黨走向未來的建設者。這或許也正是民主選舉的最大問題。

當「政治名望」成為衡量領導者的唯一標準,政黨便陷入了一種虛幻的安全感:只要找個聲量最大的人,就能撐起選票;只要找個熟悉的政治人物,就感到安心,認為就能換來勝利。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又是一個對支持者最簡單的說服方法。可是,這樣的思維,正是國民黨長期敗選的結構性陷阱。一次次失敗之後,沒有人真正問:國民黨的理念是否仍然能打動人心?政黨機制是否能孕育新世代的領導者?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價值,去重建政黨存在的意義?還是只是複製同樣的「明星候選人」,在同樣的泥沼中打轉?

理想的領導者,從來不只是「誰的政治名望最高」。真正能讓國民黨振興的人,必須具備三樣條件:理念、制度思維、歷史格局。理念,是政黨不迷失方向的靈魂;制度,是改革能持續推動的骨架;歷史格局,則是超越一時選票的眼界。這也是我此次參選黨主席的主要目的,透過建立理念、制度與格局,讓百年的中國國民黨可以重新再奮起。

「有政治名望」與「聲量」並不表示「有信念」。「能贏一場選舉」重要,但「能重建政黨靈魂」更重要。「誰選上」重要,「能帶路」更重要。如果國民黨繼續迷信名望與聲量,忽略理念與制度的重建,即使贏了一場選舉,也只是延緩敗亡,而非走向復興。

中國國民黨需要的,是一個能讓政黨重新被信任的建設者,是一個能喚回政黨靈魂的領航者。決定國民黨未來的絕非「誰的政治名望最高」,歷史真正的問題卻是:「誰能讓國民黨重新擁有靈魂?」這才是關鍵所在。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文傳會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是選黨主席,還是提前選總統候選人?

【張亞中專欄】民進黨何時才能走出仇恨?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