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民進黨何時才能走出仇恨?

  •  2025-07-31

【張亞中專欄】民進黨何時才能走出仇恨? 3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大罷免落幕,民進黨輸掉的絕不只是票數,更是社會對執政的信任。《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的信任度已跌至37.2%,負評高達50.3%;執政滿意度更慘,正評僅剩34.6%,負評飆升到56.6%。近七成民眾直言,這場大罷免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然而,面對如此結果,賴清德並未展現絲毫反省,反而選擇一路黑到底。在中常會上,他裁示全黨繼續投入823罷免案,並表示「要陪大家走完最後一哩路」。這樣的決策,讓人憂心。

綠營並非沒有諍言之士。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痛斥這次大罷免是「魯莽」「盲動」「不經大腦思考」,更直言沈伯洋是「民進黨之恥」,沉痛追問:「沈伯洋還要被縱容到幾時?」他提醒民進黨,整體路線正被少數人綁架,使政黨變成仇恨與對立的工具。民進黨立委王世堅也公開建議賴清德,應去拜託罷團撤回823罷免案。這些聲音,狹義來說是出於護黨之心,不願民進黨繼續挫敗;更高層次來看,則是希望停止仇恨動員,以免繼續撕裂台灣社會。

然而,民進黨黨內的回應卻如同冰冷的刀鋒。王義川怒嗆:「不服從命令的,滾!」林楚茵接著反問:「不拚難道投降嗎?」吳思瑤更斷言:「失敗不可恥,投降才可怕!」黨團書記長陳培瑜、綠營前議員王浩宇也是拉大對王世堅批評的聲量。這樣的場景,不禁令人疑惑,民進黨內,還容得下不同聲音嗎,還會反省嗎?

罷免原本應是民主監督的工具,卻在這次變成政治鬥爭操作。從民進黨堅持要繼續「大罷免」,那已不只是藍綠輸贏,而是上升到「反共」意識形態可否退讓的道德審判。當民進黨把「大罷免」上升到「反共」的信仰層次,判斷標準已不在民主,而是是否放棄「獵巫」這場被奉為神聖使命的鬥爭。

這場「政治獵巫」的核心就是仇恨。歷史早有警示:明末魏忠賢以恐懼操控朝局,最終東林黨血流成河,大明也迅速傾覆。法國大革命時,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領導的「公共安全委員會」為了維護革命純潔,開啟「恐怖統治」。即使經濟崩潰、社會動盪,仍堅持將任何懷疑對象送上斷頭台。1950年代,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為了「反共」,大肆製造政治清算。即使在輿論轉向、社會開始反感時,他仍不收手,最終名譽掃地,也重創了美國社會的信任。

這些例子都反映出一個共通點:當一個政權把「鬥爭目標」看成高於國家利益,就會陷入「即使明知會輸,也要鬥爭到底」的陷阱。今天的民進黨堅持還要推動大罷免,某種程度上就是把「反共、台獨」視為至高價值,哪怕社會信任崩塌、國家分裂,也要硬鬥到底。他們把意識形態與仇恨凌駕於國家存亡、社會安危之上,即使知道會輸,也要鬥到最後。

仇恨固然是最快的動員工具,卻同時是最致命的毒藥;它不僅能殺人,更會讓一個政黨、自我吞噬。今天的民進黨,正踏在這條歷史的老路上。賴清德正帶著民進黨自殘,而這一切恐怕已經無法回頭。或許,只有當823罷免再一次狠狠教訓民進黨,才可能逼出真正的反省。我真心期盼,這是民進黨的教訓,而不是台灣的宿命;也盼更多諍言之士站出來,提醒民進黨,是時候放下仇恨,回頭找回真正的民主初心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賴清德政府再次對二二八受難者侮辱 對人性踐踏

【張亞中專欄】為愛而罷?當民主走向道德極端──評《台灣史上最大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