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爽就揍父母!全台孩子施暴家長通報飆破4千件 5年成長8成

  •  2025-07-25

不爽就揍父母!全台孩子施暴家長通報飆破4千件 5年成長8成 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爽就揍父母,台灣家庭暴力事件的施暴人竟然有越來越多是「孩子」!衛生福利部今(25)日公布統計數字顯示,過去五年來、國內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的通報案件,不但逐年增加,增幅更超過8成,更大的警訊是,衛福部分析這一類暴力多非單次事件,且傷害程度不亞於成人間衝突,若未及早處理,恐持續惡化至成年階段。

因為金錢、手機使用或教養等問題,跟父母起衝突,甚至弒親的新聞不斷。根據衛福部統計,109至113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APV案件)分別為 2358件、2953件、3330件、3465件以及4253件,有逐年增加之勢。

進一步分析則顯示,APV案件主要來自警政與教育通報,近3成有合併其他保護案件。其中31.4%非首次通報、52.6%為母子關係、39.1%為肢體暴力、36.2%為精神暴力。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當孩子成為家庭暴力事件的行為人,重要的是,暴力不會止於18歲,如未及早處理,施暴手段及傷害程度將持續惡化,並持續到成人階段。

衛福部113年研究指出,APV事件行為人約7成有特殊身心狀況,應予特別關注,且APV案件是家庭暴力的後果,未成年人常合併有兒虐、目睹暴力或經歷其他童年逆境經驗,且部分未成年人合併有身心狀況,需跨領域整合評估與服務。

張秀鴛指出,APV案件除維護父母或祖父母的人身安全外,亦應同時關注兒少身心發展狀況及整體家庭生命週期,並結合心理衛生、教育、司法等單位,打破傳統保護性案件對被害人及加害人角色的框架,才能妥適地評估風險因子、保護因子及所需的資源,提供妥適的介入服務。

台大社工系教授劉淑瓊說,APV的定義是一種使用言語、經濟、身體或情緒的形式,對家長行使權力或控制的行為模式,常見的虐待行為,包括:謾罵、威脅傷害自己或他人、試圖羞辱、損害財物、偷竊及肢體暴力。分析發現,有近7成的APV案件未成年行為人有特殊的身心狀況,暴力往往根源於情緒失調與互動激烈的溝通失靈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鄒輝穎表示,在APV案件中,未成年行為人常合併有自閉症類群障礙、智能發展不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情緒與行為障礙,以及隱性特殊需求等,尤以國小階段最為明顯,而面對疾病標籤的污名與照顧壓力,家庭往往承受巨大壓力。尤其當未成年人出現暴力行為時,社會大眾亦將孩子的暴力行為,單一規則於孩子不遵守規範或家長教養失敗,使得這類家庭更加陷入羞於求助的困境。

鄒輝穎建議,面對未成年人身心狀況所引發的家庭風暴,需要跳脫傳統對被害人與加害人的二元框架,採用創傷知情與修復式的整合性介入視角,並積極引入跨專業資源,才能有效回應家庭所面對的多重挑戰與需求。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大醫院減肥班首曝秘笈! 8週健康甩5公斤「褲子尺寸少一號」

每10新生兒就1低出生體重 要價百萬「保溫箱」進駐北榮救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