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為愛而罷?當民主走向道德極端──評《台灣史上最大罷免》

  •  2025-07-25

【張亞中專欄】為愛而罷?當民主走向道德極端──評《台灣史上最大罷免》 7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當一本紀錄「大罷免」的書籍於投票前夕急速出版,冠上《台灣史上最大罷免》之名,並以「以愛為名」、「身而為人」等語言訴諸價值崇高的呼喚,我們不能不感到一絲警惕。這樣的語言,太熟悉了。歷史上,納粹德國正是透過類似的「道德敘事」包裝其政治清洗,號召人民以「為德國好」的姿態,將異己逐出體制,最終導向一場人類悲劇。

蕭新煌在書中序言寫下:「這是一場『救台灣民主』的運動」。簡瑞良主編更進一步將罷免拉抬為「身而為人」的倫理實踐,提出「為愛而罷」、「反抗,故而存在」等道德號召,把政治行動轉化為心靈救贖,把政治異議者標定為「非人」。這不就是多年前「我是人、我反核」的同樣寫照嗎?這正是歷史上最令人膽寒的語言轉換──當一場政治動員是以「道德」來界定敵我,那麼它將不再是民主的體現,而是群眾狂熱的召喚。

納粹德國的經驗正可為鏡。1930年代的魏瑪共和崩潰之際,希特勒訴諸「純淨的德意志靈魂」,號召青年、知識分子、高階軍人加入納粹運動。他們不是為了邪惡而站出來,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正義」、「民族」、「道德」在戰鬥。他們相信猶太人破壞了德國的秩序,與敵人唱和,背叛了祖國。他們要求「清除害蟲」,「掃除內奸」,他們焚書、清黨、排除異己,他們曾經自認是理性與道德的守護者,一直到歷史揭示他們所造成的深淵。

今天的台灣,豈能走上相同的道路?當《台灣史上最大罷免》一書中不斷將「大罷免」與「誠」、「愛」、「不忍人之心」綁在一起,當志工被讚美為「為民主立下人類史詩」、甚至與宗教修行、天命通靈者並列,這已不只是公民行動的紀錄,而是一種價值祭壇的搭建,反對者就是冷血、不誠、不愛的人。

這種「道德綁架」極為危險,因為它不容異議。你若反對罷免,不是因理念不同,而是被指為「反文明」、「反人性」、「附和敵對勢力」。過去的政治對話空間,變成了道德審判場。

此書聲稱大罷免行動來自「自主公民」,卻難掩其從上而下的政治策動痕跡。去年總統大選後次日,民進黨立委柯建銘便喊出要全面清除國民黨區域立委,這數月間動員全黨、全媒體、行政資源發動罷免戰。這真是「民間自主」嗎?還是執政者不甘立院少數而操弄公民之名再起戰端?

而所謂「為愛而罷」,難道不是「以愛之名」的政治清算?當你用「身而為人」為名義來否定他人的代議權時,民主已經淪陷。

真正的民主,不是以群眾之名否定少數派的存在價值;不是因為對手與我立場不同,就該被逐出議會、剝奪代表權。民主的成熟,在於能容納異議,在於包容對話,在於制衡與和平共處。

我們應該清醒地思考:我們要的是更深的民主,還是更深的撕裂?我們要用選票建立多元共存的未來,還是任由道德極端主義一步步腐蝕代議體制?

在這個歷史關口,我們要說:我們不同意仇恨、不同意以愛之名進行道德殺人。726的投票,是一場民主的自我防衛,讓我們用理性守住它。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726請投下「不同意仇恨」的神聖一票

【張亞中專欄】賴清德過境美國 有變數?誰的得、誰的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