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吳景欽今(21)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分享「超徵稅收還稅於民」公投案遭中選會駁回經驗,並直指中選會錯誤將超徵稅收認定為預算案而駁回提案,也進一步批評行政院及財政部對於超徵稅收的使用缺乏透明與合憲性。
吳景欽指出,依照《公投法》,關於預算事項不得作為公投提案依據,但超徵稅收根本不屬預算內容,因其發生在年度預算執行過後,並非事前可預見與規劃的財政編列。他強調,「預算早就編列執行完畢,超徵部分應依法歸入國庫,依法每年需提列5%至6%用以償還公共債務,並不得隨意挪用。」
吳景欽並批評行政院對超徵稅收處理邏輯矛盾,一方面稱無法發放每人1萬元現金是因預算不足,僅剩300億財源;另一方面卻未明確交代剩餘的超徵稅收去向。他表示,2022年超徵稅收高達5700百億元,政府僅表示預算不足無法發放全民現金補助,但有5400百億元到底到哪裡去了?
吳景欽回憶2018年提出類似提案時,也曾質疑政府是否將超徵稅收用於補貼特定產業或地方政策,例如補助光電業者、挹注特定地方建設等,甚至質疑是否涉及政治綁樁。對此,當時財政部官員強烈否認,但吳當場出示媒體報導指出,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曾公開表示,將以超徵稅收補貼地方,證實相關說法確實存在。
「我當場拿出新聞質疑,財政部卻說那是假的,這是我第一次在聽證會上,聽到官員說行政院長的公開談話是假的,讓我非常震驚。」吳景欽表示,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與不透明的財政運作,更突顯了釐清超徵稅收去向與用途的重要性。
吳景欽表示,在2018年他就曾提出類似公投案,卻被中選會以預算案不得公投為由駁回。他痛批,中選會不僅未釐清提案性質,更「比法院還大」,干預公投提案內容,令人難以接受。
吳景欽指出,當年在參加中選會舉辦的公聽會時,已明確向委員表示所提案並非預算案,應予受理,卻仍遭否決。他也提到,當時曾透過政府設置的「公民提案平台」試圖推動該議題,卻遭遇荒謬情況,雖號稱公民參與,卻限制民眾參與人數不得超過10人,而現場財政部官員卻來了超過20人。
「我是來讓你們聽民意,不是來聽你們講話的!」吳景欽說明當場對此提出抗議。他批評,政府設置的協作平台本應讓民眾充分表達意見,但實際上卻成為官員主導的形式會議。
針對「超徵」問題本身,吳景欽表示,他在會中曾質疑財政部官員是否因浮濫課稅導致稅收超徵,2017年超徵金額高達3,500億元,而近年更嚴重,2023年更達5,700億元,「這是歷年新高,怎麼能不重視?」不過,當他質疑是否浮濫課稅時,財政部官員當場反駁,強調國稅局從未濫權,並以「稅務訴訟人民敗訴率高達98%」作為佐證。對此,吳感到錯愕,直言:「這樣的邏輯簡直令人昏倒。」
吳景欽指出,人民之所以敗訴率高,並不代表國稅局完全正確,而是因為訴訟制度設計不利於民眾,舉例來說,多數民眾面對幾千元或幾萬元的稅單,不會選擇訴訟途徑,害怕被加罰,只能忍氣吞聲繳納。此外,稅務訴訟程序要求民眾先向原開單機關「國稅局」提出複查,然而原機關往往不會推翻自己的處分,使得救濟程序形同虛設。
吳景欽表示,現行制度對於納稅人極為不利,不僅國稅局浮濫課稅問題未解,連帶的稅務救濟機制也形同虛設。他並質疑行政法院對稅務案件審理長期偏袒國稅局,導致納稅人幾乎難以勝訴。
吳景欽指出,稅務訴訟的流程繁瑣且門檻過高,民眾若對稅單不服,須先向開單的國稅局申請複查,再走訴願程序,最後才能提起行政訴訟。而訴願委員會的組成也備受質疑,因為其委員大多由財政部派任,難以期待其公平性。
此外,若不服稅單提起爭訟,民眾還需先繳納稅額的一半作為前提,例如稅額為百萬元,須先繳50萬元,否則可能遭查封財產、進一步拍賣。吳景欽批評:「我都還在打訴訟,就先查封、先拍賣,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
吳景欽指出,稅務案件在行政法院中占比極高,有「半數法院」之稱。但由於多數法官欠缺稅務專業,面對稅務案件中大量數字與財務資料,往往感到畏懼而依賴國稅局的說法。吳質疑,「法官普遍對數字敏感度不高,看到稅務案就選擇聽信國稅局,這種預設納稅人不想繳稅的心態非常嚴重。」
儘管制度設有救濟機制,吳景欽認為實務效果有限,即使人民少數勝訴,法院多僅撤銷「複查決定」,原始稅單仍有效,案件回到國稅局重開,導致納稅人陷入漫長訴訟循環,「打一場官司可能10年起跳,最後又回到原點」,稅務訴訟的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吳景欽也提到司法院去年為回應批評,提出新方案,設置「稅務審理專員」協助法官處理案件,但草案中明定稅審員應由具10年以上稅務經驗的現職或退休人員擔任,讓他直言「這根本是請鬼拿藥單」。吳質疑,「這些人本來就是長年參與徵收、制定制度的人,怎麼能期待他們監督國稅局?」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