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如何看待「祖國說」

  •  2025-07-12

CNEWS195250712a01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近日,一位民眾黨的年輕朋友問我,館長陳之漢提出的「祖國說」在台灣年輕世代中引發爭議。我們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這類爭論,既不陷入情緒,也不失立場?

「祖國」這個概念,其實有兩個層次:一是個人與國家的情感連結,二是個人在法律政治層面對國家認同的理解。

第一個層次,是站在國外或異族統治的處境下,人民對「本來應屬的國家」的情感連結。比如日據時期,許多台灣人被日本統治,但心中認同當時的大清帝國或後來的中華民國為自己的祖國,有些人甚至參與抗日的行動。又如1960至1990年代,許多旅居海外的華僑來台參加國慶,也常說「回到祖國」,那是他們對中華民國的情感認同。

第二個層次,是國內公民對自身所屬國家的稱呼。在歐美或中國大陸,人們常將本國稱為「祖國」,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然而在台灣,我們較少這麼用語,一般稱為「我國」或「中華民國」,這與兩岸分治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要談「祖國說」,就得先釐清國家與政權的差別。「中國」這個詞,在文化與歷史上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延續,是一種民族與文化的共同體;而政權則是具體的國家統治機制。1912年,推翻滿清後建立中華民國政權,此政權成為當時「中國」的合法代表。內戰之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建立政權,中華民國政府則退守台灣,至今兩個政權各自統治一方,形成兩岸分治的格局。

對中國大陸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推翻且繼承了中華民國政權,聯合國也在1971年通過決議承認其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中華民國政權並未在實質上消失,仍有效存在於台灣地區,擁有完整治理體系,也受到部分外國的國家承認。

在這樣的背景下,若中華民國政權的國民在對岸稱「祖國」,確實可能造成情感與法理的雙重困擾。這不僅容易讓人誤解台灣已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可能模糊中華民國作為政權的存在事實,對一些人也會產生情感上的衝突與不適。

不過,館長陳之漢稱自己是中國人,對岸十四億人是同胞,這並沒有錯。基於歷史文化與民族上的認同,如語言、文字、歷史傳承等,又依照目前的憲法,中華民國仍是中國,我們住在台灣,是台灣人,也是在台灣的中國人,對岸是在大陸的中國人,目前雙方政權歸屬不同,但都是同胞。

認同自己也是「中國人」與稱對岸是「祖國」,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個人建議: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台灣人民,尤其是赴陸時,當然可以稱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宜稱對岸為「中國大陸」或「大陸」,避免使用「祖國」一詞,這樣既能雙方尊重自己現行的政法立場,也有助於避免政治誤會與不必要的爭議。

「中國」是兩岸共有的,任何一方不應獨占,也不應排斥,歷史文化上的中國是兩岸共同的「祖國」。台灣稱對岸為「中國大陸」或「大陸」反而是一種對對岸極為善意與友好的表示。

尊重歷史,認清現實,才能促進真正的交流與和平。為了兩岸更好的未來,政治用語更應當謹慎。最後,也希望像陳之漢館長這樣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在處理這類爭議時,能週延考量,使用「中國大陸」四字即可,既清楚、中性又有善意,也更為台灣社會多數人所接受。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馮德萊恩的歐盟盲點

【張亞中專欄】借鏡「印度贏學」的賴清德「綠色贏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