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馮德萊恩的歐盟盲點

  •  2025-07-10

cnews252250710a01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中歐峰會前夕發表針對中國大陸的嚴厲言論,指責中國為俄羅斯的戰時經濟提供支持、傾銷補貼過剩產能、設限稀土出口。這場重磅抨擊性的演講,讓歐中關係又傷了筋骨。

然而,這場嚴厲的批判,不僅多處事實站不住腳,其心態更暴露出典型的歐洲優越感與冷戰殘餘思維,對歐中雙邊關係不利,但最終也會讓歐洲自己吞下苦果。

馮德萊恩聲稱「中國實際上正為俄羅斯的戰時經濟提供支持」,因而成為歐洲「不穩定與不安全因素」,但實際上,中國大陸自俄烏衝突以來的立場一貫清晰:與俄羅斯維持經貿,但不拱火、不送武,而是致力勸和促談,透過外交解決危機。相比之下,歐美主動切斷與俄經貿,提供了數百億武器與資金,不鼓勵斡旋協商,將俄烏戰爭視為俄歐衝突。馮德萊恩對中國不站邊的指控,已過於主觀,有失公允。

在貿易領域,歐盟以「中國電動車傾銷」、「稀土出口設限」為由,對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稅,對中國大陸醫療產品設立採購壁壘,對稀土出口大做文章。但歐盟應該了解,稀士已是北京的戰略工具,歐盟是需求方,宜用交換與妥協,而非高調處理。而中國大陸之所以有全球領先的產業能力,正是基於規模經濟、技術創新與系統完備,歐盟以「過剩產能」為藉口設限,本質是難以面對競爭現實的保護主義抬頭。

國際政治經濟互動本質不脫實力原則,馮德萊恩不斷指責中方設立壁壘,與其說歐盟是為歐洲企業創造公平環境,即使有其論點,但不如說其為自身喪失競爭力尋找藉口。

馮德萊恩的態度反覆,從年初為舒解川普上任的壓力,而試圖「向中國遞橄欖枝」,主張深化貿易和投資關係,到近日高調「對抗中國」,折射的正是她個人「西方為上」的意識形態,而非代表歐洲理性務實的整體利益。她的言論比歐盟本體更激進,反映出一種冷戰的心理,也暴露出歐洲政治菁英長期以來對中國崛起的難以接受。她似乎忘了,今日歐盟科技實力不足指點江山,歐洲的繁榮更不可能是建立在遏制中國的基礎上。

歐盟當前內外交困,經濟成長乏力、能源依靠美國、軍事仰賴北約,而中國大陸應該正是其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在應對氣候變遷、數位轉型、科技創新等領域,中國大陸的能力與經驗對歐洲應有參考價值。事實上,馮德萊恩自己也承認中國大陸是「清潔技術的領先競爭對手,也是脫碳的重要合作夥伴」,但說歸說,歐盟行動卻背道而馳,歐盟推遲了本月與中國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的計劃,說明其內部矛盾與不確定性遠比對外表態複雜得多。

遺憾的是,馮德萊恩還沒有放下歐洲貴族的高傲,她的思維缺乏宏觀與前瞻,她的言行恰恰是若干歐洲菁英對中國認知失衡的縮影。中歐之間沒有涉及主權、領土等核心利益的衝突,完全可以是合作的夥伴,可是馮德萊恩之類的歐洲菁英受限於其意識形態,不斷凸顯雙方歧異與衝突,不知彼又高估己,真是可惜了。

歐盟若繼續選擇「對抗」,中國大陸當然會受到影響,但歐盟的損失將會更大。我們期待歐中關係能回到互利合作的道路上,為全球政治經濟發揮穩定作用,為多極化世界注入和平與確定性。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借鏡「印度贏學」的賴清德「綠色贏學」?

【張亞中專欄】台灣社會應勇於譴責「加薩人道基金會」的暴行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