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民進黨團與罷團論述不同調 林濁水:柯建銘針對韓國瑜、公民針對傅崐萁

  •  2025-05-12

中午來開匯/民進黨團與罷團論述不同調 林濁水:柯建銘針對韓國瑜、公民針對傅崐萁 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前立委林濁水今(12)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時指出,目前民進黨在國會大罷免行動中的態度與訴求「不同調」,總統賴清德與黨中央傾向罷免團體的理性主張,但立法院黨團卻採取過於激進策略,導致整體行動支持度受限。他呼籲,民進黨團應調整立場,才能爭取更多民意認同。

林濁水表示,回顧大罷免行動的起源,最初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便表態支持,並將罷免矛頭指向立法院長韓國瑜,甚至高喊「消滅國民黨」,但他質疑:「為什麼罷免就可以消滅國民黨?這不是民主政黨競爭的常態思維,而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樣的訴求過於激烈,反而讓多數民眾難以接受。

相較之下,林濁水認為,罷免團體從青鳥行動時期即醞釀罷免,至總預算案爭議通過後,連署聲勢快速擴大,其主訴求是「還我專業國會」,矛頭對準的是立委傅崐萁而非韓國瑜。林濁水表示,罷團訴求較為溫和理性,與立法院民進黨團的「消滅國民黨」立場形成強烈對比,也較能獲得社會多數認同。

「如果一開始民進黨團的態度就與罷免團體一致,那麼大罷免的支持度肯定會更高。」林濁水直言,罷免要推展順利,應避免過度對抗。他並以近期民調為例指出,每當民進黨在國會路線對抗、激烈反制時,民眾對民進黨立委的不滿意度就會升高,包括反對憲法訴訟法與選罷法修法時的情況亦然,「太激烈,是不利於大罷免的」。

林濁水指出,至今總統賴清德與民進黨中央始終維持「支持罷免但不主推」的態度,而與黨團激進路線已有落差。他呼籲,民進黨團調整論述與行動,務實整合社會多數支持,讓大罷免回歸專業、理性的軌道。

林濁水指出,前總統陳水扁反對大罷免、認為是「冤冤相報」,這是多數民主國家所避免的制度設計,並諷刺地說,「美國人不是笨蛋,英國人不是傻子,德國人不是白癡,只有中華民國信孫中山的人最聰明,笑死人」。他強調,西方民主國家普遍排斥大規模罷免,正是因為它導致無止盡的對抗與報復。

不過林濁水也指出,陳水扁支持罷免時則以「抗中保台」為理由,這一點也無法否認。他直言,「抗中保台是對的,冤冤相報是錯的,那大罷免就又對又錯,這矛盾怎麼解決?」他認為,陳水扁罷免立場呈現矛盾但無奈,而且陳並沒有交代清楚這個對錯衝突的根本問題。

因此,林濁水主張,民進黨此刻應全力支持罷免行動,協助罷免團體行動,一旦罷免成功,應乘勢推動憲政體制改革,結束現行以孫中山「權能區分」、五權憲法為核心的制度。他指出,這種制度過度依賴罷免、以直接民權取代代議體制監督功能,已造成結構性失衡,應回歸三權分立、權責明確的體制,回到民進黨早期對民主制度的初衷。

針對前總統陳水扁日前批評總統賴清德不願溝通、權力不分享的言論,林濁水表示,陳水扁所舉例子未盡完整,民進黨內必須誠懇面對當前憲政體制問題,否則行政與立法衝突將成為世代難解的結構性困局。

林濁水指出,陳水扁以自己任命唐飛為行政院長為例,主張即便與對方不同黨派也應積極溝通,但事實上唐飛任期僅40天,當時他即曾在總統府向陳建議,「你如果強調唐飛與國民黨無關,反而讓國民黨覺得是招降納叛,這樣的好事反變壞事」。

對於陳水扁批評賴清德提名的大法官未能獲得國會通過,林濁水也指出,陳水扁任內提名的監察委員同樣遭國會封殺,兩者處境相同。他強調,在總統制國家中,行政部門與國會衝突並不罕見,而處理這種僵局的憲政機制,台灣目前幾乎一無所有,「總統無否決權,國會也無同意權機制,只能選擇單邊對抗」。

林濁水指出,不論是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其他民主國家在設計制度時皆有解套機制,唯獨台灣的憲政體制「三權分立與五權分工混合」,卻欠缺有效對應衝突的制度安排。他呼籲,應正視並誠懇討論修憲問題,「不做選擇,台灣的子子孫孫就永遠陷入體制泥沼中執迷不悟」。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預估藍委逾30席進三階、罷掉10幾席 林濁水斷言民進黨會遇這1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