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經濟部「2+4方案」:為誰培育人才?對台灣競爭力的深層叩問

  •  2025-05-10

CNEWS195250509a01

退休公務人員/陳弘光

為搶攻AI人才,經濟部推出「2+4方案」,計畫四年內培育20萬人,其中以每年補助2.5萬名外籍生來台攻讀AI相關學程為主力。政府補貼兩年學雜費,企業提供生活津貼,畢業後需留台服務2至4年。

此政策雖標榜解決人力缺口,卻引發爭議:台灣是否應以公共資源,優先培育外籍學生?本地青年是否在全球化競爭下,被迫讓出就業與資源空間?

預算補貼外籍生 本土資源被稀釋?

目前每年約有1.9萬名外籍學生來台就讀,留台率僅約47%。「2+4方案」設計為提高留用率,鎖定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國,並搭配企業就業機會。

經濟部長郭智輝曾表示,「這是為世界訓練人才」,但外界質疑,當政府資源有限,是否該優先投入本土AI人才的培育,而非幫助他國輸出人才?截至目前,國內僅培育6萬名AI人才,與整體20萬人目標仍有極大差距。

更令人擔憂的是,官員坦承選擇特定國家是因「與先進國相比,台灣薪資吸引力不足」,此舉恐讓政府預算淪為企業降低人事成本的變相補貼。

留用保障換就業壓力?青年起薪恐被稀釋

方案另一特色,是外籍生畢業後的「保證就業」條件。企業可在培訓期間就提前布局,並有優先錄用權。此機制對產業雖有即時助益,卻也讓本地青年處於弱勢競爭地位。

當企業可用較低成本取得政府培育人力,是否更傾向雇用外籍生,而非期望薪資較高的台灣畢業生?這對剛踏入職場的青年將造成結構性壓力,進一步壓縮起薪與升遷空間。

此外,雖有服務期約束,但滿期後是否長留台灣仍具不確定性。若大多選擇離開,則等同台灣以預算短期支援他國人才,對本地產業長遠貢獻有限。

國際化還是依賴?競爭力不能建立在短期外援

經濟部強調,「2+4方案」有助補齊軟體與應用端人力,強化台灣成為AI人才樞紐。但評論指出,國家競爭力的根基,在於本土人才的長期養成與創新能力,而非依賴補貼吸引短期外援。

當政府選擇以預算支持外籍生,卻未同步強化本地高等教育、在職訓練與研究能量,將使本土青年面臨資源排擠,產業也可能陷入「短期替代、長期依賴」的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若政策未有效留住人才,反而淪為「訓練完即離開」的人才中繼站,不但國家無實益,還可能讓企業養成依賴低成本外援的慣性。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美債危機迫近:台灣不能只靠祈禱 必須立即行動

【投書】人民陷入惡法亦法被剝奪人權的困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