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危機3-2】從看不清到看不見 高度近視使黃斑部病變風險大增

  •  2025-04-21

cnews195250421a01

▲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指出,黃斑部病變若未及早治療,視力會逐步下降。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施建宏/台北報導

隨著3C產品普及、學習壓力增加,近視人口不僅逐年上升,年齡層還越來越低。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指出,許多民眾以為近視只是看不清楚,其實不然,當近視度數過高時,眼球會拉長,導致眼底結構受到持續牽扯與損傷,進而產生病理性變化,特別是對視力關鍵的黃斑部造成威脅,導致視力不可逆的損傷。

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表示,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是掌管中央視力與精細辨識能力的重要區域,無論是閱讀、看電視、認人臉,黃斑部都扮演關鍵角色。當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視網膜下的結構,如布魯克膜、色素上皮層,可能產生裂縫,進而誘發脈絡膜新生血管增生。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極易出血與滲漏,進一步造成視網膜水腫與結構損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斑部病變。若未及早治療,視力會逐步下降,甚至無法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黃斑部病變的早期症狀往往不容易察覺,尤其在兩眼視力尚可時,單眼出現異常可能會被另一眼補償而忽略。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看東西時中心點模糊或出現陰影、線條扭曲變形、視野出現黑點等。這些症狀可能只發生在中央或偏中央位置,因此建議民眾可在家中進行簡易自我檢測,例如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或看家中磁磚、窗框等直線物體,單眼觀看有無變形或模糊現象,以便及早發現異常。

若經眼科醫師確診為黃斑部新生血管病變,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玻璃體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何子昌說明,這類藥物能抑制異常血管生長與出血,穩定視網膜狀況,甚至有機會讓視力恢復。尤其當病灶尚未波及黃斑部正中央時,治療效果最為顯著。若拖延太久,病變進一步惡化至中心視野,或已產生結疤,視力恢復的機會將大大降低。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保護視力的關鍵。

除了高度近視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糖尿病也可能引起黃斑部出血或水腫,形成視力模糊與變形。這類情況亦可透過玻璃體注射治療控制病變。而另一種較常見的病變為「中心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其治療方式則為「光動力雷射治療」,先將光敏感物質注入血管,再以特定波長的雷射照射眼底,達到抑制滲漏的效果。

cnews195250421a02

▲立法委員林月琴呼籲政府導入定期眼睛健康檢查制度。

 立法委員林月琴表示,多數民眾對於眼疾的警覺性仍不足,許多潛在病變直到發病才發現,錯失黃金治療期。因此,她呼籲政府導入定期眼睛健康檢查制度,尤其針對視網膜破洞等高風險因子,若能提早透過檢查發現並補破網,便可有效防止惡化為視網膜剝離與失明的風險。

她也以自身經驗為例表示,自己近視超過100度,但身邊不少朋友因忽視用眼已出現視網膜異常,若過度用眼未做適當保護,視力狀況確實會受到影響。近期在專業醫師的建議下重新配戴眼鏡,才更明白視力保健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更多專業醫療意見,來幫助民眾了解如何正確保護視力,這樣的服務不只是醫療,更是預防性的照護措施」。

為了預防黃斑部病變的發生,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侯鈞賀建議,高度近視者以及家族中有黃斑部病變病史者,定期接受眼底檢查。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也至關重要,例如每使用電子產品30分鐘,休息10分鐘並遠眺6公尺外的景物,減少眼睛疲勞。

此外,飲食營養均衡可保護黃斑部,例如深綠色蔬菜菠菜、綠花椰菜與黃色蔬果玉米、胡蘿蔔含有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可降低視網膜退化風險,而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則可能可以減少發炎對眼睛的損傷。

除了內在保養,外在防護同樣重要。侯鈞賀提醒,長時間暴露在強光與高度藍光下可能加速黃斑部病變,建議戶外活動時配戴防紫外線甚至藍光的太陽眼鏡,使用電子產品時則可調適時整螢幕亮度與色溫,以減少強光造成眼睛負擔。這些簡單的習慣有助於降低視力受損風險,維持長久清晰的視野。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施建宏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視界危機3-3】青光眼是視力惡化的沉默殺手 高度近視者更要警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