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公督盟封國安擋案王 林思銘反嗆:應改稱「只督藍白盟」

  •  2025-04-21

遭公督盟封國安擋案王 林思銘反嗆:應改稱「只督藍白盟」 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儒/台北報導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今(21)日表示,針對「立委赴中規範」違法重複擋案總共282件,其中國民黨立委林思銘一共擋了124件國安法案,位居「立法院國安擋案王」;對此,林思銘反擊,批評這種說法不僅謠言惑眾,更是刻意操弄數字遊戲、操弄資訊落差、以偏概全的政治抹黑,完全站不住腳,公督盟這樣的行為根本就是綠色打手,應該更名為「只督藍白盟」。

林思銘指出,立法院程序委員會本質上是合議討論制,任何的決議,皆由各黨團所派定之程序委員會委員共19人,於會議中就各提案,依討論共識或在意見分歧時進行表決產生,每位委員於每次會議中投下自己的一票。

林思銘說,自己雖身為第2會期的國民黨黨團書記長,但在程序委員會中,一樣僅有一票的權利,「請問如何能僅靠林思銘一人,就可以『封殺』提案?」他說,哪有可能單獨一人的投票次數,可以高過其他委員?難道其他委員都沒投票?還是根本不知道程序委員會的運作方式,就在隨便擾亂視聽?

另外,林思銘也表示,根據立法院議事記錄,本屆立法院第二會期自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止,共召開17次程序委員會,「請問如何在17次會議中『封殺124案』?實屬荒謬至極」。

「公督盟刻意操作,故意忽略整體黨團運作與集體決策的事實,假監督國會名義,實打擊在野黨行鬥爭之實?」林思銘痛批,公督盟所謂的「擋案」定義為何?是投下反對票?主張暫緩列案?依法提出議程刪除?還是將同一提案多次暫緩列案重複計算?他說,若僅因林思銘身為黨團幹部,便將所有決議責任一股腦推給個人,這難道不是典型的邏輯跳躍與造謠抹黑的政治操作?

林思銘也酸,自詡為公民監督機構的公督盟,揭示國會問題理當有積極意義,但也應秉持客觀及中立、了解立法院各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否則若認為程序委員會「不該擋法案」,這是否也代表主張應跳過議案篩選程序、直接排案?

林思銘強調,民主社會中,程序是制度防線,也是民意多元表達的空間,將制度化程序污名為「封殺」,將合理決策歸咎於單一委員的獨權,不僅誤導民眾認知,更破壞立法權運作基礎。他認為,公督盟應收起政治鬥爭的雙重標準,還國會公正、公平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照片來源:林思銘辦公室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正一親送傳喚通知書 謝龍介酸劉世芳「等部長帶隊逮捕我」

行政區劃卡關多年 牛煦庭點名賴清德曾倡議、劉世芳今日態度不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