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別讓制度成為絆腳石:中小生技業者需要的不只是罰則

  •  2025-04-20

【投書】別讓制度成為絆腳石:中小生技業者需要的不只是罰則 3

蔡佳珍/前神農電台319鄉鎮製作人

繼112年裁罰違規食藥廣告達4億3628萬元後,113年又裁罰3億7765萬元,雖達到禁聲業者,卻讓中小企業型態的生物科技公司有熄燈的危機。

攸關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健康食品管理法」及「健康食品查驗」成效不彰,至今16年僅通過422件 (2024網站載記520件),等於每年每年僅有26~32件申請過關,與20多年來的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相差甚大。據業者表示,一項產品若要申請健康食品的小綠人標章,包含種種實驗、文件整書、人事費等等要花費300萬-500萬,所以縱使110年(2021)衛服部加快審核流程,縮短到最快八個月核可,但依舊乏人問津以致業者常以食品級申請自家產品上市,並連動食品廣告違法氾濫。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近二、三十年,研發出的產品已具部分醫療效果,卻無力申請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的比比皆是,實因台灣生技產業多為中小企業,他們投入研發已經花費主要經費,無力申請小綠人標章,造成小綠人標章為七成為上億資本額大企業的專區,打壓還在萌發的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另一方面,以動物實驗為小綠人審核系統,讓希望透過臨床實驗的素食企業家止步。這些具有部分療效的產品,在資本不足者或不願意動物實驗者,造成他們的產品只能申請食品級。

然而受限在落後的食品廣告認定準則(全稱: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宣稱醫療效能認定準則),讓他們在行銷產品中更雪上加霜,食品廣告認定準則中致使新發現的元素對疾病的改善都不能講。

從事保健食品的生技業者,常常根據國內外的實驗報告或醫學文獻,來生產產品。但引用這些資料作廣告,卻會被衞生主管機關以涉及醫療效能來重罰至少60萬元。只因為該企業沒有資金申請健康食品標章和藥品,就抹煞了這項產品內含物的醫學文獻效果。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平心論亞亞事件

【投書】監察院不如廢了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