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某時某地」的起訴書是台灣民主的警鐘

  •  2025-01-03

【投書】「某時某地」的起訴書是台灣民主的警鐘 3

台灣公民/教育界

近日柯文哲因被指控貪污收賄而遭北檢羈押四個月的案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質疑。特別是北檢在沒有具體且確切證據的情況下,採取高度侵害人權的羈押手段,並兩度向高院提起兩次抗告,試圖將柯文哲重新關押。北檢的行為讓人反思:台灣的民主制度是否正在倒退回戒嚴時期,抑或從未擺脫戒嚴時代的陰影?

北檢濫權行為的檢視

1.羈押基礎的缺失

根據法律規定,羈押應以充分證據為基礎,且需證明有逃亡、串供或湮滅證據的可能。然而,在柯文哲收賄案件中,北檢未能提出任何具體且確切的證據,只能說他在「某時某地」獨自一人去收賄絡款,這樣蒼白的證據,卻仍然強行要求羈押,顯然違反無罪推定原則,侵害被告基本人權。

2.濫用抗告程序

柯文哲獲北院裁定交保後,北檢不滿裁決,並在沒有新的證據或情況下兩度提起抗告,試圖將柯文哲再度羈押。這種濫用抗告程序的行為,不僅浪費司法資源,也顯示檢方過度追求勝訴的不當心態。

3.戒嚴時代的翻版

北檢的行為令人聯想到戒嚴時期政府濫用司法程序鎮壓異己的歷史。當年,許多無辜者在未審情況下被逮捕、關押甚至判刑,如今類似手段在民主時代重演,讓人質疑台灣的司法改革是否僅止於形式進步,實質仍受舊體制影響。

社會與制度的反思

1.司法透明與問責的重要性

司法機關的權力來自社會對其公正性的信任。然而,當北檢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濫權羈押並執意抗告,這不僅削弱司法公信力,也破壞社會對法律制度的信心。建立透明且負責的司法機制是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的關鍵。

2.民主制度的深化

表面的民主化無法保障公民權利,唯有制度內每一環節均遵循民主與法治精神,才能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北檢的行為提醒我們,台灣的民主制度仍有待改進,特別是在司法權的行使與監督方面。

3.公民社會的監督力量

柯文哲案件引發的社會討論顯示公民監督的重要性。當司法機關濫權時,公民應勇於發聲,要求制度改革與司法問責,這正是民主社會健康運作的基石。

北檢在柯文哲案件中的濫權行為,讓我們看見台灣司法體系中仍存在深層問題。這不僅是對柯文哲個人的侵害,更是對民主制度的挑戰。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並推動司法改革,確保台灣真正從戒嚴陰影中走出,邁向成熟的民主法治國家。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偵查大公開有錯不改 對社會如何交代?

【投書】「證據薄弱」可以求刑定罪?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