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菸後仍難逃肺癌魔掌?專家警告:中壯年高風險不容忽視

  •  2024-11-23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網頁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肺癌自2004年起取代肝癌,連續20年成為國人癌症死亡首位。截至2023年,每年超過萬人死於肺癌,且新增病例數在10大癌症中居冠。2021年,肺癌發生人數達16880人,平均每日有46人被診斷為肺癌,顯示其已成為「新國病」。

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醫師指出,肺癌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待出現病徵時多已屬晚期。因此除遠離菸害及高污染環境外,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關鍵。他強調,高風險族群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根據國健署統計,肺癌第1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90%,第2期約60%以上,第3期降至近30%,而第4期僅剩約10%,這顯示早期診斷對存活率有重大影響。張家崙也提醒,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焦慮與憂鬱情緒的發生率高於其他癌症,需特別關注心理狀態,以提升治療效果。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18屆抗癌鬥士劉德龍,59歲時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肺腺癌3A期。他表示,雖已戒菸超過10年且無不適,但仍被診斷出癌症。手術後因癌細胞蔓延至頸部淋巴群,導致聲音受損,所幸隨時間恢復,經多次化療已康復。

張家崙指出,近20年來,40至59歲中壯年族群的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從2000年的每10萬人口28.73人增至2021年的55.84人,幾乎翻倍,這顯示肺癌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屬疾病,中壯年族群應特別注意篩檢的重要性。

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維宏表示,肺癌患者在病程中常出現悲傷、恐懼、失眠、性慾降低等心理症狀。研究顯示,術後第二週有77%的肺癌患者出現憂鬱情緒,位居各癌症之首。

平均每四位肺癌患者中,就有一位在抗癌過程中經歷憂鬱或其他心理問題。張維宏說,一年內接受治療的患者中,35.9%有高程度的憂鬱。未適時處理這些情緒,可能影響治療意願,並抑制免疫功能,降低康復效果。

張維宏指出,中壯年肺癌患者面臨生涯、經濟、家庭角色等多重變化。從照顧者轉變為被照顧者,家庭經濟分工的調整,以及何時重返職場等問題,都是重大挑戰。廣泛的人際關係在此時反而可能成為壓力來源。

為改善肺癌患者的身心狀態,張維宏建議以下5種方法,分別是:良好的醫病溝通建立信任關係,減少焦慮;藥物治療改善急性身心症狀,如失眠、噁心、疲倦、疼痛、憂鬱等;心理諮商疏導心理負荷,處理悲傷與失落情緒;家屬支持提供心理支持與安全感;靈性支持可尋求宗教或靈性慰藉,增強內在力量。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該機構提供專業的癌症照護與心理諮商服務,協助患者處理焦慮與煩惱,提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患者可透過電話預約心理諮商服務,由專業心理師陪伴整理心情,度過治療旅程。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網頁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公視華視本業虧損卻砸3千萬投資AI 柯志恩諷哪來自信

中午來開匯/談承接父親齊柏林志業 齊廷洹坦言從抗拒到承擔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