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吳怡農強調40萬民力是誤解 真正韌性來自全民參與

  •  2024-10-22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壯闊台灣理事長吳怡農10月22日於《CNEWS匯流新聞網》節目《中午來開匯》,接受主持人黃光芹專訪。目前總統成立的3個委員會中,吳怡農於其中一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擔任民間委員。吳怡農表示,有不少社會夥伴和媒體朋友們關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到底在做什麼?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從企業營運到育兒教育都在談「韌性」,而這個詞英文是resilience,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得要先把這個概念釐清。他並指出:「真正的社會韌性需要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吳怡農說明,韌性是一個能力,當一個人、組織或個體受到衝擊的時候,它不會被摧毀,而且可以復原。他說,「我們不會說鋼筋混凝土有韌性,但我們會說竹子、仙人掌、橡皮筋有韌性。它是一個像橡皮筋一樣的概念,有彈性。」至於社會韌性,他表示必須先釐清社會有可能面臨什麼樣的衝擊,台灣是一個多災環境,每年經歷無數颱風、地震,特別是現在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所有國家都面臨越來越極端的天災狀況。

吳怡農進一步提到,除此之外,台灣也經常看到人為的意外,如台鐵、八仙塵爆、高雄氣爆等意外;再加上台灣獨特的,就是面對一個非常不穩定的中共政權,軍機、艦艇整天在周邊繞來繞去,台灣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複雜的風險環境,從天災到人禍。

社會應要有什麼樣的能力來建立韌性?吳怡農指出,答案就是「民防」,這個詞最近經常被提出,並引起許多家長的擔心和顧慮,台灣民防法有很多問題,應該好好修訂,畢竟這部法律已經有20年,存在許多問題。他說,政府與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工作,對於要解決的問題,和任務的目標,應該凝聚一個基本認識和共同的理解,這樣才能達成共識,並制定具體行動計劃。

「日內瓦公約其實在1977年就明文定義民防的工作任務,以及民防的工作範圍,英文叫civil defense。」吳怡農說明,它不是民兵也不是民團,它是民間防護civil protection概念,也就是當一個社會面臨規模的災難衝擊沖擊,要確保的是民眾的生存及生命。他說,日內瓦公約訂了15個具體的民防工作任務,從急救到疏散到示警到避難收容等等,這才是最適合台灣。

吳怡農指出,「全社會韌性」這個概念在許多國家可能有不同名稱,大家都在思考與研究怎麼把這個工作做得更好,因為大規模災難不可能靠少數的專業人員,或者靠政府自己來處理與應對。他期許社會中的每一個分子,都知道怎麼保護好自己及照顧身邊的家人,這樣子才有可能去減低這些專業團體、專業人員的負擔,讓資源更有效的運用去幫助最多的人,讓每一個人都知道「身為公民可以怎麼參與」。

「政府蠻積極想要跟民間社會各界有更多的互動跟交流,所以有學者專家、宗教團體的代表、公民社會等代表,加起來2、30個,希望能落實公民協力。」吳怡農也提到,民力跟民兵不同,內政部經常談的是民力,而理想的民防法應該以「人道援助」為核心,是為了救人,為了保護公民社會,這是政府單位裡面蠻重要的一個工作。

至於民兵與民力的區別,吳怡農指出,內政部經常談論的「民力」與「民兵」完全不同,民力是指台灣各地的義警、義交等志工組織,這些團體的成員不具備任何軍事訓練,且民防重點應該是保護公民社會,而非武裝防衛。他也強調,「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會議從沒討論到民兵一詞。

針對民眾對40萬民間力量的誤解,吳怡農提到,媒體和政治人物有時誤解了「40萬人」的概念,實際上,這是內政部所統計的公部門志工數量,並不是社會韌性所需要的民間力量,真正的社會韌性需要的是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卓榮泰「點菜文」弄巧成拙 洪孟楷、葉元之、王鴻薇回文反諷

中午來開匯/柯文哲問吳宗憲USB? 柯志恩、黃光芹舉照片證明吳旁是徐巧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