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經痛3年一次比一次慘… 35歲女一查「子宮內布滿肌腺瘤」

  •  2025-11-25

鬧經痛3年一次比一次慘... 35歲女一查「子宮內布滿肌腺瘤」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35歲的李小姐,近三年來每一次生理期來,總會腹痛難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忍到受不了,擔心身體狀況的她,就醫一檢查,沒想到竟發現子宮內布滿子宮肌腺瘤,所幸透過腹腔鏡與婦科超音波導引進行「逐顆擊破」治療,症狀才大幅改善。醫師提醒,若有劇烈腹痛、經血過多以及頻尿等症狀要小心,否則長期下來恐影響受孕。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部長陳國瑚表示,子宮肌腺瘤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的疾病,即子宮內膜腺體組織出現在子宮肌肉層內,導致子宮壁增厚、慢性發炎,形成原因多與經血逆流及免疫功能異常有關。

根據統計,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至50歲的女性,是生育年齡婦女重要的婦科疾病,台灣地區婦女的盛行率約有20至30%,在不孕的女性中也相當常見。

陳國瑚強調,當這些異位(經血倒流並長入子宮肌層)的內膜組織,在月經週期受到荷爾蒙刺激時腫脹發炎,就可能有劇烈腹痛、經血過多以及壓迫膀胱導致頻尿等症狀,長期下來更會因為子宮結構性改變與慢性發炎而影響受孕。

陳國瑚指出,傳統治療方式有藥物及手術摘除子宮兩種,藥物治療可暫時控制經痛與經血過多,但要小心的是,長期使用荷爾蒙類藥物抑制劑容易出現類似停經更年期的副作用,例如熱潮紅、盜汗與骨質疏鬆;手術切除全部子宮雖能徹底移除病灶,但對希望保留子宮或仍有生育計畫的女性而言就無法再生育,代價較大。

陳國瑚說,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近年有治療新選擇,藉釋放高能量微波破壞異常內膜腺體組織,使其失去活性而逐漸縮小壞死,達到止痛與減少經血的治療目的。預防勝於治療,提醒女性應定期接受婦科健康檢查,透過子宮頸抹片、抽血與骨盆腔超音波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她心臟「1分鐘僅40下」蝸牛跳 首例!台大醫院創新心律調節器救回命

18蘇丹紅化粧品曝光!思珂、未來美、古寶無患子… 食藥署證「濃度極高」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