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甫籲檢討防空避難容量 爆台北多地被改他用緊急時刻無法使用

  •  2025-10-21

陳炳甫籲檢討防空避難容量 爆台北多地被改他用緊急時刻無法使用 31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台北市防空避難空間「名義容量」遠大於實際使用狀況。台北市議員陳炳甫今(21)日指出,全市登錄26,995處防空避難所,號稱可容納2,080萬人,數字看似充足,實際上多數空間條件不合格,缺乏通風、廁所等基本設施,甚至遭改作倉庫、停車場或餐廳使用,形同「紙上安全」。

陳炳甫呼籲台北市府應立即全面檢討標準、補強設施並建立稽查制度,讓台北成為全國防空避難的標竿城市。

陳炳甫指出,兩岸情勢緊張下,台北是全國人口最密集、政府機關最集中的城市,戰時勢必成為首要攻擊目標。他說,今年「萬安」與「民安」演習整合為「城鎮韌性演習」,甚至模擬飛彈部署在河濱公園,「但若戰爭真的爆發,台北真的準備好了嗎?」

陳炳甫批評,台灣的避難思維仍停留在二戰時期的「短暫防轟炸」,現代戰爭可能面臨飛彈攻擊與封鎖,避難所應該是可生活數日的「堡壘」。他說,芬蘭的經驗值得借鏡,當地不僅規定每個社區都須設避難設施,還有配備空氣濾淨、獨立電源、蓄水池與臨時廁所的超大型避難所,可容納6,000人並維持3至7天生活。

陳炳甫指出,目前台北市避難容量的計算是依《建築技術規則》第141條,以每人0.75平方公尺推估,等同每人僅有87公分×87公分的空間,「只能坐著、不能伸展,更不可能長期避難」。而市府登錄的避難場所中,許多早已被改作他用,甚至成為商業空間,緊急狀況下根本無法使用。

陳炳甫批評,市府直到今年7月才將防空避難設備納入公共安全檢查,過去五年幾乎沒有完整稽查資料,形同放任制度空轉。

陳炳甫提出3大改革建議:第一,中央與市府應以國際標準(每人1.5至2平方公尺)重新計算容量,並納入通風、照明、安全出口等條件;第二,現有避難所應增設臨時廁所、通風設備、緊急照明與獨立電源;第三,未來新建公共建築如學校、社宅及機關,必須全面提高避難設計標準。

照片來源:陳炳甫辦公室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修杰楷、陳柏霖捲入閃兵風暴 郭昱晴:公眾人物應虛心檢討

張雅琳等女綠委攜手社區足球俱樂部 籲運動部、教育部聯手解決場地瓶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