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控糖不是越低越好… 醫曝「一類人」反而要放寬

  •  2025-07-26

糖尿病控糖不是越低越好... 醫曝「一類人」反而要放寬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控制血糖很重要,但不是一律「越低越好」!醫師提醒,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A1C)要壓到6.5%以下,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可能有害,因為太嚴格的控糖,容易導致低血糖,進一步引發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國內外最新建議,都認為長者的糖化血色素可放寬,以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收治的一名75歲女性就是一例,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平時服用口服藥及基礎胰島素控制血糖,沒想到,近半年卻因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血糖時常忽高忽低,且經常在午睡後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等症狀,檢測後發現有低血糖現象,並合併肌少症,走路較慢、易疲倦。

黃偉輔表示,太嚴格的控糖,容易導致低血糖,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針對認知正常、行動自理的長者,糖化血色素可放寬至7至7.5%;若已經出現失智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則目標甚至可拉高至8%以上,以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

臨床目前針對高齡病人,醫師也會盡量選擇低血糖風險較小的藥物,例如GLP-1受體促效劑(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物)等,並避免傳統磺醯脲類(Sulfonylureas)藥物。

黃偉輔指出,很多民眾以為糖尿病是年輕時吃太甜才會得,但事實上,高齡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由於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問題,老年糖尿病病人更容易發生跌倒、失智甚至死亡,所以以美國最新標準為例,對於高齡病人,醫師除了關注血糖數字,更會全面評估認知、行動能力、憂鬱情緒及多重用藥風險,以便量身訂做治療目標。

血糖監測科技已經日新月異,黃偉輔強調,從傳統手指戳血到連續血糖監測器(CGM),甚至可以結合自動胰島素輸注(AID)裝置,幫助穩定血糖、減少低血糖事件,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老年人,醫界積極鼓勵可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能顯著減少血糖過低的風險,並提升照護效率。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他胸口疼痛找嘸原因 原來不是心臟病!竟是「皮蛇」上身

免等到45歲!B、C肝免費篩檢提前至39歲 200萬人受惠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