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碰到「塑膠做的」要小心! 研究:塑膠微粒累積在腎還傷心

  •  2025-07-30

用餐碰到「塑膠做的」要小心! 研究:塑膠微粒累積在腎還傷心 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吃東西碰到「塑膠做的」一次性餐具要小心!為了方便,夜市、美食街等處甚至手搖飲,常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但塑膠微粒的危害可能悄悄傷腎,雙和醫院今(30)日發表該院腎臟科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塑膠微粒會累積在腎臟,引發細胞死亡,甚至促進纖維化;另外,塑膠顆粒也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誘發血栓、促進心肌細胞凋亡與心室纖維化。

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研究部研究員邱惠雯是與腎臟內科醫師鄭彩梅合作,全面盤點微塑膠顆粒對腎臟與心血管系統可能造成的損傷與臨床意義及影響。研究成果並已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上。

研究團隊最終針對塑膠微粒與腎小管細胞間的交互機制提出實驗證據,發現塑膠微粒會引發腎臟細胞產生氧化壓力、細胞凋亡及內質網壓力(ER stress)造成細胞死亡,甚至促進纖維化;若與環境中常見的重金屬、塑化劑同時暴露,腎臟傷害效應將大幅升高,為慢性腎病與透析病人的健康帶來更大挑戰。

邱惠雯表示,從細胞與小鼠的研究模型中觀察到,塑膠顆粒一旦進入血液循環,就有可能累積於腎臟,進一步導致慢性損傷。以洗腎病人為例,若接觸到含塑膠顆粒的透析液,等於將對腎臟有害之毒物直接導入體內,潛藏風險不容小覷。

除腎臟之外,邱惠雯說,研究也發現,塑膠顆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誘發血栓、促進心肌細胞凋亡與心室纖維化,進一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隱性危因,從中風與心肌梗塞病人的動脈斑塊中,檢出聚乙烯(PE)與聚氯乙烯(PVC)等塑膠成分就是最佳證明。

邱惠雯說,面對看不見的塑膠顆粒風暴,研究團隊呼籲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進而減少暴露風險。像是,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如吸管、塑膠杯等)的使用;避免以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可選用玻璃、不鏽鋼或矽膠材質取代;多食用新鮮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品攝取;定期更換飲水設備濾芯,以降低塑膠顆粒殘留。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加熱菸解禁上市 民團憤怒:政府標榜「健康台灣」卻出賣健康

國健署放行「加熱菸」上市條件曝光 菸稅菸捐上看30億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