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與心理諮商的差異 專家教如何分辨

  •  2024-01-18

cnews124240115a08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王佐銘/台北報導

近些年來民眾對於身心靈提升與探索的需求增加,坊間心靈課程如雨後春筍,到底「心靈成長」跟「心理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兩者乍聽之下有相同之處,其實上卻相差甚遠。由開南大學法律學院暨法律系主辦的「心靈成長課程與心理諮商的界限探討學術座談會」於15日登場,邀請多位心理及法律學系專家提供專業觀點。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副教授黃健認為,心理師法所訂定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衡鑑等核心業務, 目的是為了「精神疾病」復原或增加生活適應力,而身心靈課程在提供參與者更加全面性的身心靈發展等,目的與方法皆不同,需要以嚴謹的定義規範其界線。

簡單的說,心理師法所訂定的「心理衡鑑」、「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等核心業務,較為傾向強調是以有科學驗證基礎的一套改變個人心理功能運作技術,是為了精神疾病復原或增加生活適應力,此工作應由受過訓練、取得國家證照的心理專業人員來執行。更是改善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情緒困擾、行為習慣問題、應付壓力和增加生活適應力,或是協助處理人際關係困難等。它通常是一種有目的性、臨床導向的治療過程,嘗試恢復心理功能的失調問題。

然身心靈課程旨在提供參與者更全面的身心靈發展,包括靈性探索、冥想、瑜伽、類宗教信仰等,雖強調促成改變,通常不涉及深度的心理治療/諮商技術,不以解決個別心理健康問題為主要目標。但可能會強調促成個人生活改變,有些活動則是屬於企業內訓委託或個人增能,換言之,身心靈課程所強調的不會以解決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為核心業務。

透過上述分析和拆解,黃健表示,正式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更專注於解決個人心理健康相關問題,而一般身心靈課程則可能更廣泛,著眼於整體的身心靈發展和潛能開發。

黃健建議以嚴謹標準來規範「實質認定」,當前的心理師法並無對此有明確的定義和描述,每當有爭議事件出現時,主管機關應出面強調心理師在專業訓練和資格、治療技術與方法,以及形成改變目的等三項重要性,宣導讓國人知道心理師的專業,民眾才能了解自身的身心靈需求或個人心理健康問題要尋求何種管道之心靈成長課程取得滿足。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楊政璋表示,想找出心靈成長課程與心理諮商的界線,最終還是要回到嚴謹定義的認定。以心理劇為例,許多學校系所的課程都跟心理劇有關,不少心靈課程也都使用或借用相關技巧,甚至直接打開YT就可以看到一堆放鬆訓練的內容,因此最終還是要回到主管機關或法律清楚界定,而非基於社會輿論判斷是否跨越界線。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心靈成長課應屬類宗教信仰 國家應予尊重

心靈成長課程的刑法適用認定 專家建議應嚴謹面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