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疑長年遭特定代辦壟斷  監察院糾正文化部

  •  2024-01-22

照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高雄旅遊網照片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監察院今(22)日表示,公共藝術推動25年,總設置經費已逾百億,文化部長年對公共藝術疑有遭少數特定代辦壟斷等不合理現象,文化部未積極處理釋疑,有失主管機關立場,因此監察院提案糾正文化部。

監察院說明,該部也沒有積極覈實建置專家學者名單、多層次揭露資訊、將違規廠商及委員分別列入採購黑名單及除名、落實迴避及旋轉門條款,又一味以「皆未接獲相關檢舉或明確違法事證」、「已於各徵選方式簡章範本第20條皆訂有迴避條款」,消極回應,有嚴重違失。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13年1月11日通過范巽綠、蘇麗瓊、林盛豐3位監委所提調查報告及糾正文化部,並將具體檢舉案例函請法務部轉相關檢察機關辦理。

監察院指出,公共藝術至110年為止,計完成2455件設置案,作品數5126件,設置總經費新台幣99億2810萬1252元。然而無論是政策面或執行面都遭受各界諸多批評,例如在環境上製造出無數公共垃圾、造成環境視覺污染、少數團體壟斷、機關只為辦理而辦理、經費龐大過於浪費等。

調查委員范巽綠、蘇麗瓊、林盛豐於糾正案文指出,單就110年度看,公共藝術案共141案,就有84案委託代辦,且其中有58案集中在4家代辦,比率高達41%。部分代辦甚至與得標公司有重大異常關聯,疑似成為利益集團統籌與利益分配者。想要進入此領域的年輕藝術家,認為自己需要「靠行」才能拿到案子。此等弊端,連行政院政務委員都有所聞, 文化部始終未主動深究興辦機關何以「依法應辦理」,卻「難以辦理」的根本原因。

照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高雄旅遊網照片

糾正案文亦指出,文化部專家學者資料庫中委員僅366人,專業層面分布不均且多年未新增調整,其中多數均無空間性藝術創作、社會雕塑理論、公共藝術評論、藝術史、藝術理論研究等經驗,令人質疑「視覺藝術專業類」委員名單名不副實,其直接結果就是興辦單位無法採購出藝術性較高的作品。尤有甚者,由於公共藝術設置案量大、代辦比例高、委員人數少,且重複性極高,尚有委員自身為代辦公司負責人,在標案執行期間,同時為他案徵選委員,完全未有迴避,甚至被質疑結合藝術家,有壟斷之虞。

范巽綠、蘇麗瓊、林盛豐於調查報告指出,公共藝術推動初期尚不乏台北「敦化通廊公共藝術」及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等成功公共藝術案例,其關鍵在興辦機關找到對的執行單位。但文化部未能緊扣設置公共藝術政策目標,與時俱進,特別是在培養年輕世代藝術家、鼓勵藝術跨域、創新回應當代環境挑戰、彰顯永續價值方面,以致於近年難以得見具有台灣特色的公共藝術。預算規模龐大的國防部甚至任由各軍種自行向大陸地區進口「製品胚體」,完全失去設置公共藝術意義。監察院針對公共藝術推動多年以來的各項弊失,函請文化部檢討改進。

照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高雄旅遊網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歧視人矮?警察考試限身高 人權會:違背國際人權公約

籲停止職位分贓討論  公督盟:立委先合作兌現選前承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