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林騰鷂批憲法法庭「東施效顰」 直言司法6大困境

  •  2025-07-22

中午來開匯/林騰鷂批憲法法庭「東施效顰」 直言司法6大困境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針對台灣目前憲法法庭與司法制度的運作現況,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林騰鷂(22)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批評,憲法法庭如今形同「東施效顰」,台灣試圖仿效德國司法制度,卻在資源與人力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導致整體制度難以正常運作,令人痛心。

林騰鷂指出,德國8700萬人口有1600個法院、超過3萬名法官,而台灣2300萬人口、法院數量少、法官人數不到3000人,卻妄想實行同樣的「司法多元制」,根本無法執行。他直言:「這個很難過了,從德國來的制度,卻完全搞錯。」

林騰鷂點出當前台灣司法制度面臨6大困境,包括:司法過勞、積案過多、風氣不良、士氣低落、失去靈魂與公信力嚴重下滑。他指出,法官與檢察官的工作量早已超出負荷,司法院一年受理案件從366萬件增加至將近450萬件,人力卻未見擴編,使得基層司法人員身心俱疲,紛紛辭職。

此外,林騰鷂亦批評近年多起司法官接受招待、飲宴等醜聞,導致民眾對檢察官的不信任達84.7%,普遍認為檢方易受政治力介入。他以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案件為例,痛斥檢察官反覆抗告羈押的作法違反憲政精神,並批評檢察官升遷制度不合理,導致高層多為「養官」,基層無人辦案,最終「變成司法狗腿、只想求官升職」,讓司法尊嚴蕩然無存。

林騰鷂強調,檢察體系早已偏離初衷,制度上的錯誤配置導致辦案重心偏移,檢察權淪為官場升遷的工具。他感嘆道,自己對憲政的情懷如「春蟬至死絲方盡」,呼籲民眾在7月26日大罷免日站出來,守護憲政與司法價值,喚醒社會對制度崩壞的警覺。

針對近期柯文哲案引發的檢察體系與司法獨立爭議,林騰鷂說,強調檢察官升任法官的制度本質不當,並直言當前檢調體系「奉命起訴」現象氾濫,顯示行政權對司法權過度干涉,危及憲政秩序。

林騰鷂指出,檢察官過去長期遵循「奉命不上訴」的默契,如今卻轉變為「奉命起訴」,且升遷路徑受行政機關掌握,導致基層檢察官傾向討好上級以獲得升遷,「升官以後就很舒服,有車輛、有資源,但底下的人卻苦不堪言」。因此他質疑,這樣的檢察官是否適合擔任司法系統的最高行政首長?並強調:「如果是乖的就升官,不乖的就被邊緣化,這種制度能令人信服嗎?」

針對內政部長劉世芳日前公開呼籲支持賴清德「成為台灣國的主人」,引發國民黨立委質疑是否涉及叛國言論,林騰鷂認為,身為主管國籍法的官員,公開講出「台灣國的主人」這種話,並非單純的政治言論自由。他質疑:「這種話檢察官為何不立案調查?難道沒有構成叛國罪的疑慮?」

林騰鷂說,大法官被提名人陳慈陽稱劉世芳為言論自由,他則不以為然,批評這種說法是「笑話」,並擔憂未來若由此類人選主導憲政審查,「大法官將淪為政治打手」,形同背離司法中立的最後一道防線。

針對藍白聯手推動普發現金所引發的憲政爭議,林騰鷂指出,民進黨過去也曾提出普發現金,如今卻質疑在野黨版本違憲,讓人質疑標準不一。他批評大法官被提名人陳慈陽對此「道德標準在哪裡?法學水準在哪裡?」

林騰鷂強調,立法院作為憲法第62條明文規定的「人民代表機構」,具有制定法律與掌握國家重大政策方向的憲政職責。包括基本人權保障、基本國策落實等,皆須透過法律來規範或限制,不容行政機關以命令擅權。他痛批,若連立法委員行使預算審查與提案權都被干預甚至遭罷免,等於是「砍掉人民喉舌」,削弱民主制度的本質保障。

此外,談及國防預算與中央財政規劃,林騰鷂呼籲民眾應理解《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對民生與國政的實質影響,預算案關係到「人民收來的錢要怎麼花、用在哪些施政計畫上」,不僅是技術性數字,而是攸關公共治理的重要憲政文件。

林騰鷂指出,中央政府總預算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包括政府機關公務預算、國營事業預算(如中油、台電)與非營業基金預算,三者合計每年約10兆元支出。以我國GDP約26兆計算,約4成掌控在政府手中,「前總統蔡英文執政8年加賴清德一年,政府預算已近百兆,但台灣有什麼建設?人民有過得更好嗎?」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國成涉施壓公股行庫染指高爾夫球場 許淑華籲金管會全面清查

林國成疑施壓多家公股銀行 魏筠促金管會調查濫權行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