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恐受美中互動與關稅談判影響 黃介正籲賴清德精算出訪時機

  •  2025-08-04

中午來開匯/恐受美中互動與關稅談判影響 黃介正籲賴清德精算出訪時機 29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針對外界關注台灣最高層官員過境美國時是否會遭到限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今(4)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主持人黃光芹專訪表示,美方在不同情況下,對台灣領導人的過境待遇與條件會有明顯差異。

黃介正指出,美國可能會規定不得進入特定城市、禁止公開露面,甚至要求必須離開美國國境後才能舉行記者會、發布新聞,這些都是「卡的條件」。他舉例,過去美方態度友善時,會提供更多彈性,例如前總統陳水扁曾在紐約哈德遜河畔亮相、赴德州時還穿著德式牛仔靴公開現身;但若美方立場保留,限制就會變多。

談到賴清德總統所處情勢,黃介正分析,賴已進入任期第二年,當然理解外交部有KPI績效壓力,但政府必須精算出訪時機。他說,只是若越往後拖,「川習會」等重大美中互動的可能性越高,一旦撞期,台灣過境美國的壓力將更大;若關稅談判結果在國內引發反彈,也會讓台灣處境更艱困,因此能做的時候,就想要趕快處理。

至於外界推測總統可能因各種考量而不前往美國,黃介正認為,這可能與總統本人的想法或性格有關,一種情況是,總統不想承受外界批評與媒體負面報導,即使出訪也擔心「偷雞不著蝕把米」;另一種情況則是,若是由台灣方面取消行程,反而會承受外交後座力,例如美國國務院可能會質疑台灣讓雙方先前的籌備工作付諸東流,「這一次害我白忙一場,你對不起我吧」,這些都是第一線外交折衝中不得不面對的壓力。

有關國防部長赴美行程取消事件,黃介正表示,這涉及美方長年對台高層官員設下的「不合時宜限制」,尤其對特定職位赴美的敏感性管制依舊存在。他指出,台灣國防部長與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在華盛頓會面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國防部長也未曾赴華府參與會議,過去僅有兩位國防部長曾入境美國,但並非前往華府,而是參加「美台國防工業會議」。

黃介正回顧,前總統陳水扁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湯曜明、前總統馬英九第一任期的國防部長陳肇敏,分別在佛羅里達參與該會議。該平台於2002年搭建,目的就是讓台灣高層國防官員能在會議期間與美方政府官員進行「site meeting」場邊會談,這種會議本體討論台灣防衛問題及防衛需求,而場邊會議則讓雙方在不進入華府的前提下交換意見。

黃介正分享,自己過去作為在野黨代表,也曾五度要求在會議之外與美國國防部、國務院安排一小時左右的場邊會談,會前雙方通常會先確認討論重點,美方若有準備則直接回應,若無特別議題則由台方主動提問。但這些安排全數發生在遠離華府的地點,而非美國首都圈內。

黃介正強調,過去湯曜明在佛羅里達會見的則是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屬於當時少見的高層接觸,如今是否要創下國防部長與美國政策次長會面的先例,必須考量時機敏感性,近期美中正進行多輪關稅談判,若此時安排高層軍事會晤,可能引發美方顧慮,甚至擔心被外界解讀為台美關係「刻意示強」。因此,雙方能否持續推進高層交流,取決於彼此的互信基礎與對外部時局的判斷。

黃介正接著指出,在過去外交部的術語中,「四大天王」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與行政院副院長,雖能過境美國,但不得正式訪問;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則更受限,禁止進入華盛頓特區方圓50英里內活動。這些限制主要源於美方顧慮北京反應,怕傷了14億人民的心,因此在過去多年對台行為有所保留。

黃介正回顧,雖然部分限制曾鬆動,例如1994年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為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雙橡園自民國100年起可舉辦國慶活動,但美國行政部門官員仍不得進入雙橡園,甚至部分聯邦雇員也需避開,僅國會成員可自由往來。這些規定雖顯得「很無聊」,卻仍是現實存在的外交框架。

黃介正分析,近期情勢的變化,可能與「川習會」籌備有關,美方在某些時點願意提供台灣較多空間,但在涉及美中領導人互動的敏感時期,原本允許的安排可能突然被撤回,待時機過後又有機會恢復。他研判,若川普確定在未來訪中,且希望將中國作為「主場」,美方在此之前對台高層行程必然更為謹慎,避免影響雙方高峰會的氛圍。

至於川普與習近平會晤的時機,黃介正推測,可能選在今年於韓國舉辦的APEC峰會前後,並有可能採取「國事訪問」或「順訪」等不同模式,相關細節將成為美中外交談判的重點。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1500億國防海巡預算恐被刪 民進黨轟藍營秋後算帳、親中疑雲再起

憂美關稅重創南投農業 許淑華籲應讓國會知情談判內容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