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前立法委員林濁水今(14)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時指出,近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大罷免」行動,其背後有明確且深層的政治戰場,而非僅僅是表面上的動能。他強調,這場罷免風潮的本質,是憲政對峙與國家認同的延續與對撞,已非單一議題所能涵蓋。
林濁水表示,這次罷免的主戰場可分為兩大層面。第一,是與憲政結構密切相關的國會擴權與國會改革、選罷法和大法官等爭議。他指出,從去年起,立法院針對預算、國會擴權、選罷法修正與大法官釋憲等議題,朝野爆發長期對峙。
「從台灣政治史來看,從來沒有一次這麼抽象的憲政議題,可以延續一年多,雙方在國會內外全面開戰。」林濁水形容這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動力來源,但他也坦言,目前的狀況可能是藍綠「兩敗俱傷」的局面。
第二個主戰場,林濁水認為是「親中保台」的對立,統獨議題在台灣已延續數十年,預期未來仍將持續十年甚至二十年,是影響社會基本動能的重要因素,國民黨在此議題上一敗塗地,「他們對國防與外交預算刪減凍結,損及主權,形同親中媚共,這是目前民進黨動員群眾的重要訴求」。他也批評國民黨始終無法清楚表述自身立場,「國民黨永遠講不出自己是什麼,這是他們的本質問題」。
林濁水指出,台灣社會認同的轉變也是罷免情勢的背景因素,回顧1990年代初期認同為「台灣人」者僅一成不到,但如今「台灣人」認同比例已突破6成,而認為自己同時是「台灣人」與「中國人」者,以及單純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加總也僅3成左右。他強調,這股認同變化趨勢20年來未曾逆轉,已成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
「民進黨在國家認同這個戰場上是處於不敗之地,但在憲政議題上恐怕會遇到挑戰。」林濁水表示,這場罷免行動最終的成敗與影響,將取決於這兩大主軸的角力變化。他呼籲外界應正視此次罷免行動所蘊含的深層政治意涵,而非僅止於表面的選戰操作。
針對近年台北市選民對藍綠政黨的好感度與「仇恨值」變化進行深入分析,林濁水指出,國民黨在台北市作為傳統鐵票區的地位,早已不如過往穩固,近年來民意趨勢顯示藍營在台北的優勢出現明顯鬆動,甚至在2024年出現「死亡交叉」。
林濁水指出,若從民調趨勢觀察,台北市作為國民黨的「鐵打江山」說法,其實只在2019年以前尚可成立;以2018年為例,當時台北市對民進黨的仇恨值高達64%,遠高於對國民黨的38%,形成明顯落差。
林濁水解釋,2019年兩大政治事件改變了民意走向,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宣布「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激起台灣社會廣泛反感;二是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並在年底達到高潮,引發台灣社會對民主自由的高度關注。
林濁水表示,正是在2019年底這段期間,台北市出現了藍綠「仇恨值」的黃金交叉,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逐漸上升,與對民進黨的仇恨值趨於拉平,此後雙方長期糾纏,呈現勢均力敵的態勢。他說,「當台北市不再明顯傾向國民黨,就要問,天龍國還算是藍營的鐵打江山嗎?」
林濁水指出,情勢在2024年出現根本轉變。今年5月最新的民調顯示,台北市民對國民黨的仇恨值升至56.3%,而對民進黨則降至40.9%,正式出現「死亡交叉」,雙方位置完全對調,藍營成為主要的負面情緒承擔者。他強調,這並非偶發性民調數據,而是長期趨勢所反映的政治現實,「這個才是最可怕的現象」。
針對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面臨罷免情勢進行分析,林濁水指出,罷免案在今年4月曾達到「全盛時期」,當時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的比例高達52%,遠高於僅38%的挺國民黨聲音,顯示國民黨在民意基礎上面臨嚴重挑戰。
林濁水表示,從當時的數據來看,若選民真的上街投票,代表國民黨的候選人處境將相當危險,甚至可說「國民黨已經死掉」。他以王鴻薇為例,當時若依支持度推估,其罷免通過的風險極高,形容為「天龍國這麼慘,全台灣也會這麼慘」。
不過,林濁水指出,進入6月後情勢出現「巨大變化」,支持罷免王鴻薇的人數已從50%下降至約40%,而挺王鴻薇的比例則回升至45%。換言之,王鴻薇已經「解脫了必死的處境」,雖然情勢仍然危險,但與先前相比已有所轉圜。
林濁水也提醒,真正會影響罷免結果的,還是在「會去投票」的群體上,根據分析目前確定會參與投票的選民中,有意罷免王鴻薇的僅剩36%,低於支持她的比例,呈現明顯落差。他認為,這樣的趨勢反映出罷免案背後的核心戰場之一,即憲政議題與統獨議題的持續角力。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賴17條」讓台灣兵兇戰危? 吳怡農:這類分析扭曲事實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