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北院駁斥羈押必要性 陳智菡:綠營炒作「干擾司法」說法不被採信

  •  2025-09-17

中午來開匯/北院駁斥羈押必要性 陳智菡:綠營炒作「干擾司法」說法不被採信 2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針對外界質疑柯文哲交保後,仍與相關證人有所接觸的爭議,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主任陳智菡今(17)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說明,強調外界討論並非毫無道理,只是關鍵在於法院裁定書中對「本案證人」的範圍並未明確表列,導致不同解讀空間。

陳智菡回憶,事件起始於上週三,有媒體與財經名嘴截圖她搭乘柯文哲車輛的畫面,質疑可能違反接觸限制。她指出,北院的交保裁定僅以「本案證人」概括,卻未清楚界定範圍,包括尚未交叉詰問的證人如周榆修、黃珊珊,或是曾在偵訊中擔任證人的人物,是否列入禁止接觸對象,仍存模糊地帶。

陳智菡表示,因北院審理已從「京華城案」延伸至「政治獻金案」,因此「本案」究竟指涉何者,值得釐清。為避免爭議,民眾黨內部早已成立小組,討論柯文哲交保後的新聞處理與黨務分工。

陳智菡坦言,她本身負責短影音拍攝與陪同工作,但在分配前已與律師確認,並徵詢專業法律意見,確定自己並非後續傳喚的證人,才進行相關安排,「我們都是依法行事,盡量避免爭議,所有安排都經過律師確認」。她強調,自己既非京華城案重要證人,檢方也未傳訊她在政治獻金案出庭,因此理應不在禁止接觸的範圍內。

隨著綠營媒體報導擴大爭議,陳智菡坦言,民眾黨內支持者與同仁雖有不少人替她發聲、私下傳訊鼓勵,但事件仍讓她承受極大壓力。她說:「那段時間我選擇沉默,不是因為心虛,而是不希望刺激到北檢。因為我覺得就算講清楚,他們也不見得願意聽。」

陳智菡指出,檢方似乎傾向將所有在偵訊期間曾被傳訊的數百名證人都列入不得接觸的範圍,但這樣的解釋過於寬泛,柯文哲週一交保後,爭議在週二、週三逐漸發酵;到週四庭訊時,律師便在法庭上正式提出,要求法院明確界定禁止接觸的證人範圍。她強調,黨內一切安排均有法律依據,並經過律師確認,「我們希望法院能清楚說明規範,避免模糊地帶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陳智菡回憶,從柯文哲週一交保到週三媒體質疑聲浪逐漸升高,她一度被指恐成為「害柯再度入獄」的因素,直到上週五,高院駁回北檢抗告,才讓外界爭議暫告一段落。她批評,北檢所提出的理由毫無正當性,「我不是證人,若以此作為撤銷交保的依據,實在太可笑」。

陳智菡指出,接觸禁止規範應同時考量是否有「具體談案情」或「威脅證人」等行為,不能僅因出現在同一空間就推定違法,否則已違反無罪推定原則。她說明,律師團與多數法律見解一致認為自己不在證人範圍,相關爭議應交由法院依法裁定。

陳智菡也透露,週末期間雖有媒體邀約受訪,但她選擇保持沉默,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她強調,北院最了解京華城案審理進度,許多重要證人早已完成交叉詰問,後續傳喚的並非關鍵人物,因此法院才會准許柯文哲交保。

陳智菡指出,多數證人早已完成作證並簽字確認,不可能翻供,若再違反證詞將面臨偽證罪風險。她質疑,既然事實已相當明確,北檢仍以此作為抗告理由,實在牽強。

陳智菡表示,北院在週末假日期間並未緊急開庭審理延押案,顯示院方對審理進度掌握充分,「這其實也讓我們心裡稍微安定一點」。但她坦言,在等待高院裁定的那一天,壓力依舊龐大,「我真的緊張到心臟病都快發作,一直刷新手機等消息」。

陳智菡回憶,當天上午有媒體誤傳「提早撤除電子腳鐐」的消息,令她更加焦慮,但其實那只是高院既定程序,要求被告九點報到、十點開庭。她也透露,雖有司法線記者詢問是否要進法院旁聽,但她選擇避免行動,以免刺激北檢,「我最擔心的不是外界對我的攻擊,而是柯P會不會再被關回去」。

「柯文哲已在看守所承受長期非人道的對待,好不容易獲得幾天喘息調養身體的機會,如果又因為這些莫須有的理由再度還押,真的沒有人可以接受。」陳智菡坦言,當時心情相當緊繃,從傍晚6點半起不斷刷新新聞,直到約40分鐘後收到黨內書記小組回報「維持交保」,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她強調,法院的裁定與律師團隊先前見解高度一致,顯示外界部分指控並無根據。

陳智菡說明,合議庭裁定理由包含3大重點:首先,重要證人已完成訊問,無羈押不可取代的必要性,因此柯文哲與應曉薇可維持交保;其次,外界炒作以社群媒體干擾司法、串證的說法,本院不予採信;最後,也是關鍵部分,即明確界定「不得接觸證人」範圍,僅限於尚未完成交叉詰問的人士,例如立委黃珊珊。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徐國勇開嗆黃國昌「有病要看醫生」 批民眾黨貪污病接上葉克膜

蔡易餘促廢《財劃法》炒房指標 納入糧食安全平衡城鄉發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