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光電有限、風電挑戰高 陸曉鷗籲台灣能源轉型走務實多元路線

  •  2025-04-22

中午來開匯/光電有限、風電挑戰高 陸曉鷗籲台灣能源轉型走務實多元路線 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今(22)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主持人黃光芹專訪表示,政府電價政策充滿選舉考量,4月不漲電價的決定與先前立法院討論台電財務危機的急迫性相互矛盾,質疑政府將電價政策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可能刻意延後調漲時機至選舉過後的10月。

楊家法指出,政府早前在一、二月間對立法院強調台電財務吃緊,需撥補1000億元救急,但3月卻又由審議委員會決議凍漲電價。他質疑:「如果真的這麼危急,為何可以忍到現在?凍漲不是代表危機並不如所說那麼迫切?」他推測政府可能選擇在沒有選舉壓力的10月才會調漲電價。

楊家法批評現行電價結構「非常畸形」,指出工業用電價格已高於民生用電,與全球常見結構相反。他解釋,高壓工業用戶需自行變電與配電,過去理應享有較低電價,卻因選票考量而成為調漲對象。他說明:「高壓大戶只有2萬多戶,票有限;民生用電戶有1400萬戶,選票多,自然不漲。」

楊家法強調,這樣的定價邏輯導致工業用戶成本飆升,也最終會反映在民生物價上,間接傷害全民。例如台積電工業電價3年來漲幅達92%,其台灣廠區電價已成全球最高。他表示:「台積電賺錢,政府就拿它開刀,但這也太畸形了!」

除了電價機制本身,楊家法還指出「補貼產業」本應由經濟部等專責機關處理,卻將各類政策補貼壓給台電承擔,造成電價制度異常複雜。他幽默形容台灣目前的電價系統如同「去加油還要看你去年有沒有賺錢」,台電員工甚至需親赴現場查明工廠屬性來決定電價,估計目前已有近100種不同電價模式。

楊家法批評:「這不應該是電價該扮演的角色,若政府要補貼產業,應以稅務減免、貸款補助等方式處理,而非混入電價體系。」他直言,現行制度形同「買便當還要問年收」,形容政府做法如「頭殼壞掉」,認為台灣電價制度之亂已到全球罕見程度。

針對台灣是否應就核能與電價等能源議題再次舉辦公投,全球低碳能源評比網創辦人陸曉鷗表示,雖然公投是一種民主表達的方式,但面對能源議題,真正關鍵的仍是政治人物是否有能力說清楚、講明白,讓選民理解議題的重要性與複雜性。

陸曉鷗指出,相較於台灣頻繁舉辦公投,他的家鄉瑞典並沒有這樣的習慣,多數人對能源議題其實認知不深,只有一部分人會特別關心、花時間了解,並形成堅定立場,這些人也往往不會輕易改變看法。然而,社會大多數人則因生活忙碌,難以深入了解議題,只憑印象認為「核能可能有些不好」,便抱持排斥態度。

陸曉鷗指出,若民眾了解到某項能源雖有缺點,但對經濟或國防至關重要,其實還是可能會接受這項選擇。他舉例表示,雖然大家都知道火力發電造成空污,但若真的公投明天是否關掉火力發電廠,結果可能仍會是反對關閉,「因為大家知道它很重要」。

因此,陸曉鷗強調,政治人物有責任向選民清楚說明使用核能的必要性與原因,包括為了台灣的經濟、國防或其他考量。他認為,不論政黨立場為何,政治人物都應正面溝通,而非出於害怕而退縮,任由選民自行判斷。

對於是否應該由公投來決定核能政策,陸曉鷗也指出,如果什麼都交給公投,往往會出現矛盾的結果,例如「你希望電力乾淨嗎?當然希望。你希望電價便宜嗎?當然希望。你希望用核能嗎?不要。那就沒辦法做。」他強調,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不是再辦公投,而是政治人物應承擔責任,作出選擇並向民眾說明清楚。

台灣光電與風電的發展議題,陸曉鷗表示,呼籲政府與社會在「能源發展」與「產業國產化」之間,應審慎選擇與平衡,台灣再生能源成本較高,其中一大原因是政策對於本土化的要求,應明確界定能源發展與扶植本土產業的優先順序,他說,與其全面國產化,不如聚焦自身優勢產業,以晶片產業為例,國際市場並不會要求台灣的晶片含有外國製造的成分,反而會選擇台灣優質產品,建議綠能政策亦應有同樣彈性。

針對光電發展,陸曉鷗表示,雖然台灣去年的太陽光電占比僅5%,但若以人均發電量來看,表現已在國際間名列前茅。他認為台灣的光電發展已經「做得不錯」,但隨著用地日益緊縮,未來成長將面臨挑戰,且成本預期也會逐步上升,不能因此排斥光電,而應正視土地不足的限制與尋求替代方式。

在風電方面,陸曉鷗指出,若未來電力需求如政府預測成長2倍,甚至3倍至10倍,各種能源選項都應納入考量,包括核能一、二、三號機組是否延役、核四重啟與新建核電廠的可能性。他也提到,降低風電成本可能須放寬對國產化的堅持,才能提高整體能源效率。

此外,陸曉鷗也提出另類構想,參考歐洲如英國與摩洛哥間透過海底電纜輸送電力的模式,摩洛哥擁有大量土地與適合光電的氣候條件,若能透過海纜連接將綠能輸出至歐洲,將成為雙贏的能源合作案例,台灣與菲律賓之間是否也可發展類似計畫,雖未定論,但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台灣在推動綠能政策時,應兼顧技術、成本與資源條件,從多元角度思考未來能源布局,尋求務實、有效的能源轉型路徑。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公園禁菸鈴淪「羞恥鈴」? 柳采葳:民眾以為按下去會灑水

葉丙成還原善意關心始末 強調無施壓、向學生致歉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